搜索
首页 > 中国文学 > 正文
贺仲华:话多害人——论"一句顶一万句"的生存智慧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7-16 06:52:45    浏览量: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闲来偶读刘震云先生《一句顶一万句》,书中写道:河南的省长老费到黄河以北巡视,转到延津县,县长小韩陪了他一天,小嘴不停,把老费惹恼了。

       老费认为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但到了延津,一天下来,老费没说什么,小韩县长说了三千多句。

        小韩在延津办了个“延津新学”。开办半年,小韩到新学演讲六十二场,平均三天一场。

        小韩沾沾自喜,当作政绩向省长老费汇报。

       省长老费向新乡专员老耿说,我也不懂,他小嘴不停,是做县长的料吗?治大国如烹小鲜,五十年固守一句话就不错了,他半年讲了六十二场话,他都说些啥?

       看得出来,费省长已经对县长小韩极度不满,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新乡专员老耿懂事,怕牵扯到他,在老费省长回郑州的第二天,老耿就把小韩的县长给撤了。

      小说中延津县县长小韩巧舌如簧的汇报,反而丢官去职,对此感概颇多。

      说话的目的是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传递,知识的传播。

       说话唯一正确的态度是真诚善意的传递。

       说话的顶尖技巧是表达得当,恰到好处。

       说话虚假了,听者犹如喝稀粥,碗里遇到有颗老鼠屎,令人作呕。

       说话过多,听者犹如高分贝噪音刺耳,令人生厌。

       小说中,河南的省长老费巡视延津县,县长小韩那张嘴活像"竹筒倒豆子——一个不留",一天竟说了三千多句话,结果落得个"剃头挑子——一头热",官帽说丢就丢。这故事活脱脱印证了民间那句老话:"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借这则官场轶事,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言语的敬畏——不是不会说,而是懂得何时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古人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更强调"刚毅木讷近仁"。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静"字首要便是管住舌头。明代大儒王阳明被贬龙场驿,面对当地土司的百般刁难,他"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最终用行动而非言辞感化了蛮荒之地。反观那位延津县长小韩,活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把官场当成了个人脱口秀舞台,殊不知"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的为官真谛。

        当代社会更是个"话涝"时代。地铁里手机"哇啦哇啦"讲个不停的,活似"高音喇叭——生怕别人听不见";会议上"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汇报,常常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朋友圈里"一天发八条"的,简直像"叫春的猫——没完没了"。某互联网公司高管曾向我抱怨,他们开战略会议,真正有价值的讨论不超过十分钟,余下三小时全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车轱辘话。这不正应了老费省长那句"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吗?

       适度表达是门艺术,需要"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智慧。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他本人更是"闷葫芦里装药——不声不响"地成就了功业。观察那些真正的大人物,往往像"庙里的菩萨——不言不语",但一开口便"四两拨千斤"。某次行业峰会上,我亲见一位院士被年轻学者围攻,老人家只轻轻说了句"实验数据会说话",顿时让全场"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这不是故作高深,而是深谙"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

       如何修炼"一句顶一万句"的功夫?首先要学会"老牛反刍——细嚼慢咽"。民国教育家张伯苓有个"三分钟法则":每次发言前默数十下,过滤掉那些"狗撵鸭子——呱呱叫"的废话。其次要懂得"看人下菜碟",在学术报告厅不能像在菜市场般吆喝,安慰伤心人也不必搬出大道理,有时沉默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最重要的是培养"肚里有货"的真本事,免得像某些网红专家,"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更该记住《道德经》的教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不是胭脂口红,抹得越多越好看;话要像老中医开药,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下次当你想"竹筒倒豆子"时,不妨学学那位省长老费,"哑巴看书——心里明白",要知道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才是最高级的表达。毕竟,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能言的不如能行的,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悟出的"一句顶一万句"的生存智慧。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