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傍晚在山间散步,路过一农夫家门口,闻一对夫妻不断大声的争吵,细问得知,近来家庭经济拮据,仅有的钱,丈夫主张投资做点小生意,妻子主张消费扩建房屋,为此而争吵不断,由此我想到了穷生百“病”的老话。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至家庭,中至单位,大至国家,贫穷往往是各种矛盾的温床,唯有发展经济,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家庭之道:勤俭持家与智慧创富并举。
一个家庭若想摆脱"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困境,必须双管齐下。北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子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节俭是持家之本,但仅靠节流远远不够。现代家庭更需要培养"造血"能力,或精进专业技能提升职场竞争力,或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开展副业。浙江义乌的许多家庭作坊,正是通过"前店后厂"的模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家长更应以身作则,营造书香门第的氛围,让子女明白"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道理。
单位之策:创新驱动与人文关怀共振。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其兴衰直接关系员工福祉。华为公司的崛起印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每年将10%以上的营收投入研发,使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反之,某些传统企业因循守旧,最终陷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被动局面。优秀单位还应注重构建"命运共同体",如同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倡导的"阿米巴经营",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创业者。唯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才能避免"穷庙富方丈"的畸形现象。
国家之治:制度保障与全民奋斗交响。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中国奇迹,完美诠释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从加入WTO融入全球产业链,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制度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引擎。但政府"看得见的手"必须与市场"看不见的手"协调配合,既不能重蹈某些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覆辙,也要防范欧美福利主义导致的"养懒汉"弊端。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正是要打造"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良性循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从管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朴素认知,到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系统阐述,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与贫困斗争的历史。家庭、单位、国家虽规模不同,但发展逻辑相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唯有如此,方能根治"穷病",实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大同理想。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