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老科协专家智库优势,深度挖掘盐亭作为“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独特文化价值,探寻其在新时代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中的创新转化路径。7月8日,绵阳市老科协商贸文旅法治委员会组织专项调研组,赴盐亭县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聚焦嫘祖文化精神内核与古蜀农耕文明遗存,旨在为盐亭文化强县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调研组由市老科协商贸文旅法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赵智勇带队,特邀来自浙江的省级织锦非遗指导老师、江南刺绣博物馆馆长、纹样研究专家曹军一同前往。市商务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李晓波,市老科协商贸文旅法治委员会副主任、绵阳师范学院潘红莲教授,十三钗国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丹等参加调研活动。
盐亭县高度重视此次调研,盐亭县文广旅局副局长、嫘祖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衡丽,盐亭县社科联副主席肖玮,盐亭丝路源文旅部副部长付东,盐亭县文联刘宇等全程陪同并参与研讨。
调研组首站来到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嫘祖陵墓坐北朝南,雄踞青龙山龙头之位。当日天阴气爽,陵墓上接青冥,俯瞰群山,气象非凡。陵前台阶匠心独具,一层九阶、二层五阶,暗合“九五之尊”之制,无声昭示着嫘祖作为中华人文女祖的尊贵地位。她一生 教蚕民、定婚仪,四方奔走,鞠躬尽瘁,最终死于衡阳道,其功其绩,感天动地。在李白之师赵蕤为之撰写的《嫘祖圣地碑文》前,曹军老师久久驻足,低声念诵碑文:“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赵智勇秘书长感慨道:“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功在千秋,不仅奠定了丝路文明的基石,其蕴含的开拓、创新、奉献精神,更是我们今天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
嫘祖作为“世界丝绸之源”的象征,其形象与精神是讲好盐亭故事最具感召力和辨识度的核心依托,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文化”符号。其教化之功、文明之始的地位,对于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意义深远。
调研组还前往文同清风馆,感受盐亭自古以来的廉洁文化,受到了热情接待。此竹风骨此竹魂,盐亭以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官员,其根源精神历久弥新,也正是当地文化网的重要组成之一。
在盐亭县博物馆,一件汉代陶猪引起了曹军馆长的高度关注。他驻足良久,细致观察后指出:“此陶猪造型极具深意。其头部与背部线条仍保留着明显的野性特征,棱角分明;而腹部却塑造得异常圆润饱满,膘肥体壮,正是当地古蜀先民尝试驯化圈养野猪、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生动写照,映射出当时富足的生活水平。”它不仅仅是一件陶塑文物,更是盐亭地区乃至古蜀国农耕技术发达、物产丰饶、生活富足的直接物证,深刻揭示了“天府之国”美誉所依托的古老而坚实的农耕文明根基。”李晓波理事长对此深表赞同,并补充道:“此类珍贵文物,是研究古代巴蜀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生活方式演进的‘活化石’,对于理解盐亭在区域历史中的经济地位至关重要。”
调研结束后,赵智勇秘书长强调,市老科协商贸文旅法治委员会将认真梳理本次调研成果与专家建议,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和智库作用,持续关注并支持盐亭嫘祖文化、丝绸之源文化、农耕文明的保护、研究与创新转化工作。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助力盐亭擦亮“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金字招牌,让承载着中华文明古老智慧的盐亭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真正成为驱动盐亭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
《嫘祖圣地碑文》有云:“薪火相继,玉振金声,同日月齐辉,与天地并寿。”这不仅是对嫘祖与嫘祖精神的赞美,也是对千年文化与丝路文明的歌颂。历史尘来,不会淹没文明之辉;时代向前,亦不会遗忘文明之美。(绵阳市老科协)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