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2025年,注定是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关键一年。在全国关工委“青少年党史学习月”于四川盛大启动的大背景下,我们迎来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四川90周年,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些厚重的历史时刻,不仅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激励当代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精神的强劲号角。
就在7月30日上午,阳光洒满了绵阳市的游仙社区 ,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正在这里火热开展。此次夏令营选址于充满诗意的李杜祠,其清幽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活动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相互映衬,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精神洗礼。而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便是绵阳市科协委员,市关工委科技团张光明团长送来的“中国火炬,关愛明天,几十本期刊及九联环永磁体,智能玩具等”,他受邀为夏令营的小营员们带来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精彩宣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爱国与奋进的种子。
他在演讲中谈到,我忘不掉16岁当兵戰斗在成昆綫上,我更忘不了代薪上成电303专业,在中电科126部队7室,研制东五,331器件,赴马兰作电子元器件抗核加固实验,在九院技校教无线电斑,在中物院退休后,永远忘不掉场区試驗的邓稼先,我终生感党恩跟党走,愿把所有知识贡献给青少年。
同时受邀请的有市关工委科技团五老志愿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中心原总工程师朱永全教授,中国曲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喜剧协会副主席冷波副团长,张光明重点宣讲了绵阳为什么叫中国科技城,什么是两弹一星,昨天,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39周年的日子。时光流转,却从未淡去我们对这位“两弹元勋”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自幼便怀揣着科学报国的梦想 。青年时期,他历经艰辛求学,从西南联大到美国普渡大学,仅用一年零十一个月就获得博士学位,26岁的“娃娃博士”,谢绝欧美学术场的邀请,毅然踏上归国之路。
1958年,钱三强找到邓稼先,一句“我们要放个大炮仗”,他便心领神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事业,开启了隐姓埋名的28年。当时,国内科研条件艰苦,技术被严密封锁,苏联专家的突然撤走更是雪上加霜。但邓稼先没有退缩,提出“边干边学”,组织团队学习专业书籍,开展爆轰物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他们用算盘、手摇计算机,夜以继日地计算着数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震撼世界的巨响,宣告着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而在狂喜的氛围中,邓稼先却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他紧握着刊登着核爆成功消息的号外,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愧疚与对国家的忠诚,却什么也不能说。
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研制中。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我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仅用时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世界最快研发纪录!在这背后,是邓稼先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付出,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一次次亲临试验现场的果敢与担当。
1979年的一次氢弹试验,降落伞未打开,氢弹从高空坠落。邓稼先不顾众人阻拦,第一个冲进布满核废料的区域,用双手捧起碎片研究原因。那一刻,他明知放射性物质会蚕食生命,却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信念支撑着他,做出了这样的抉择。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坚守在科研一线。
1985年夏天,邓稼先因身体极度虚弱被国防部长勒令去医院检查,面对医生质问,他还想着“我请两个小时假来看病的”,满心都是工作。此后一年多,他在病痛中与死神顽强抗争,止痛针从每天一针逐渐变成一小时一针,有时虚弱得连握钢笔的力气都没有,即便如此,他还是心系中国的核事业,在住院期间起草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的建议书。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他留下“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嘱托,那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也是对后来人的殷切期望 。
回顾邓稼先的一生,是“许身国威壮河山”的一生,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一生。他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身先士卒,勇担风险,舍生忘死,奋斗不息;他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甘当无名英雄;他对工作精益求精,极端负责,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他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入实际,团结群众 。
39年过去,如今的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国防力量日益强大,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大步迈进。我们可以告慰邓稼先先生的是,您的梦想正在实现,我们从未停下追赶与超越的脚步。
活动中,朱永全教授用生动通俗的语言,为孩子们解答了两弹一星研发中的诸多科学问题。从光辐射、贯穿辐射的原理,到核武器起爆的奥秘,他一一拆解,让孩子们在好奇中触摸科学的脉搏,了解那些藏在惊天伟业背后的技术细节。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冷波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他不仅演绎了贴近主题的小品,还用精湛的口技、诙谐的谐剧,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让青少年在欢笑中感受先辈们的奉献与坚守。而科技团团长张光明表演的金钱板《你我他》,则以传统曲艺的韵律,唱出了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满是对邓稼先等前辈的崇敬。
张团长始终将重点放在邓稼先的事迹上,着重讲述了邓院长在基地潜心试验的日夜。那些隐姓埋名的岁月里,他和同事们在艰苦环境中演算、试验,面对重重困难从未退缩。1979年那次冒险捧起核废料碎片的瞬间,更是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高温挡不住传承的脚步,宣讲虽已结束,但两弹一星精神带来的震撼与力量,将长久地留在每个青少年心中。正如邓稼先先生临终前的嘱托,我们定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新时代续写科技报国的篇章。但两弹一星精神带来的震撼与力量,将长久地留在每个青少年心中。在新时代续写科技报国的篇章。 在新时代,邓稼先精神更如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心怀家国,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这位国之脊梁,让邓稼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代代相传,永垂不朽!(绵阳市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冯琦钰/报道)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