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中国三农 > 正文
马太和:杂交水稻在江油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6-27 16:57:52    浏览量:


马太和(四川)



  粮食是国之根基,是经济的命脉。本世纪初的一次江油市政协会上,有位国防科研的高级专家感慨地同我谈到粮食和安全问题。他说:“我们搞国防科研的,不怕技术难关,不怕经费短少,最怕的是这样一幅标语‘全党动手,大办农业’。”他接着说:“那样子的话,我们就知道,自己热爱的事业将被迫中断。国家已面临严重危机,民族生存正处在最危险时刻。”另一位国防工业的高技术专家说:“杂交水稻是个好东西,我们的卫星上天,两弹研制成功并震憾世界,都有它不可磨灭的功劳!”

  粮食是当今世界上不可替代的战略性武器。杂交水稻,无疑是这个战略性武器中最核心的尖端武器之一。历史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近三十年,江油作为黄河以南地区,近三十年难以跨“农纲”(“农纲”产量目标是平均土地每亩年产800斤原粮指标)。虽然,农业生产在党和政府主导下,粮食作物小麦已推广矮秆小麦,水稻也推广矮秆水稻,但仍用红苕、芋子、马铃薯等“五折一”来抵数,也凑不过“农纲”数。使得一代人为之扼腕叹息。但自从杂交水稻推广普及后,不仅水稻一季跨“农纲”,而且一季超千斤。肚子饱了,随之而带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都很快有了长足进步。专家的话不虞啊!

  一、杂交水稻在江油,发端于1970年冬季

  1970年冬季江油县科协召开了一次农技座谈会。杨希圣作为科协主席给我们参会者传递出一个科技前沿讯息: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从水稻田中发现了“不育株”,通过杂交发现了水稻超高产的杂种优势。袁老师倡导在全国开展水稻杂交优势研究协作攻关。

  当时,参会的马太和、李发生、周家利,表示积极响应袁老师号召,立即投入这个协作攻关中来。于1971年开始注意广泛地找水稻不育系。后来,都分别找到不同来源的“不育系”(实际是极低结实水稻植株),并用“洋葱模式”进行回交转育。虽然,这早期找到的自然不育系都未用于生产,但让我们从心灵上开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天眼”。

  二、杂交水稻在江油“大南繁”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3-1975年,我们几个农村科研积极份子,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都曾先后去过绵阳地区(市)农科所(青义坝)和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成都狮子山侧)参观,考察和学习过水稻“三系”育种,并实地考察过科研单位示范栽培的我国早期杂交水稻组合“南优二号”、“南优三号”、“矮优一号”、“威优二号”、“汕优二号”等高产示范栽培田,并在几年的学习中与张从福(绵阳市农科所)、彭兴富(省农科院作物所)等老师结识,多次听过他们讲解的关于杂交水稻的理论知识和育种实践,繁殖制种技术等。

  1976年,马太和在大堰种植1.0亩(登记面积0.9亩)南优3号,秋季验收亩产710公斤(乡党委和政府亲自收打、晒干、车净后过秤,并由乡辅导会计组织测量田验证产量)。李发生由张从福老师推荐还参加了在绵阳地区农科所及三台刘营农场的相关培训会议。

  是年,全国推广普及杂交水稻已至重要节点。国庆后不久,由省上出钱在湖南和江西购买“三系“材料,江油县委、县政府指定牛泽文(农业局长)和李正鲜(治城区委副书记)率队南繁。江油南繁育种队一行40余人,驻海南陵水县椰林乡坡留村6队。租地50余亩,主要繁殖野败不育系A(保持系B):二九南A(B),二九矮4号A(B),V20 A(B);少量试繁珍汕97 A(B),D41 A(B)。另外,繁殖恢复系IR24,泰引1号,IR661等。试制南优2号、南优3号、矮优1号,威优2号等少量组合。

  当年的海南”大南繁“就是一个杂交水稻繁殖和制种的技术大课堂。在我们亲身经历地播种、栽秧、施肥、除草、割叶、剥苞、赶花、授粉等田间操作的同时,利用时间去参加各大科研院所的培训会。先后听取到袁隆平、周开达、李诤友、罗文质等名家所讲杂交水稻的理论知识,我与张从福(绵阳地区农科所研究人员,时任绵阳地区南繁指挥部技术顾问和主要技术培训指导人)老师等还去省内外许多科研单位在南繁基地上的育种田,并搜集到一些育种材料。经过一个周期的实际培训,很多人成为以后江油推广杂交水稻技术骨干。

  1977年4月初,人和种子都从海南回到江油。当年,主要由农业局主导在双河口乡集中试点。各乡镇去海南的人原则上回自己乡去试制种。于此,开始了在江油全面推广普及杂交水稻的征程。

  三、艰苦奋斗,江油领先全国实现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配套总成

  1980年,江油市种子公司应运而生。在公司强大的经济支撑下,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了杂交水稻高产制种的技术配套总成。

  首先,通过试验、示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先于全国推出喷施九二0不剥苞技术。接着,围绕父母本壮苗早发,平衡生长,多穗多花,花期全遇等问题,又通过试验示范,领先全国推出“假二期父本”,“大二行,宽行比”等主要增产技术,使种子产量从1977年的亩产不到51公斤到1980年实现亩产250公斤,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享誉国内外。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由马太和执笔(李发生署名)写成《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栽培技术》培训教材,在农业部主导下对全国进行技术培训,为全国推广普及杂交水稻造就众多技术骨干,推动了中国杂交水稻迅猛发展。

  四、立足长远搞科研,坚持育种结硕果,开创现代种业先河

  为满足生产需要,江油市种子公司立足长远搞科研,组建水稻育种班子。每年投资近十万元,长期坚持育种,先后育成江优151、地优151、岗优151、岗优364、80优151、II优885(川丰5号)等一系列杂交水稻新品种。尤其是岗优151、岗优364,先后通过四川、贵州省品种审定,还以南方稻区试第1名通过国家审定。突显的品种效应,让江油市种子公司走出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道路,成为全国楷模。

  五、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江油市种子公司已沉没于历史长河底,但她为“杂交水稻在江油”,走生产科研经营一体化道路,仍成为现代种子企业致胜规则而昭示着后人。由她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制种人和育种人,仍在继续努力奋斗。

  李发生去世时留下的大批育种材料,正在发挥着光和热。F优498成为全国中籼迟熟对照种,余威尚在。不断增加新审定的品种,展示出新的活力。

  当年协作主研育成岗优151、岗优364的马太和,曾主持研发出辐优151,硕丰2号,红优44,太和香糯,和优66,以及近年审定的品种蓉优206,蓉优305,蓉优352等。年届80岁退出育种圈,将其材料转交给后辈,传人们仍继续坚持在路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杂交水稻在江油,路正在延伸。相信,大家会沉思历史,也会从中悟出什么,并由此去主导着改变什么。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