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仲华:量入为出——财政管理的永恒智慧与当代实践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9-05 08:23:05    浏览量: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小到一个家庭,中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必须科学的进行财政管理,否则后患无穷。

       以家庭为例,一年总收入有多少钱,留多少钱吃饭,留多少钱穿衣,留多少钱看病,留多少钱搞建设,如果要举债建设,拿什么钱来还债,几年能还清,所有这些问题,当家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然而,我们有些单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不从自身实际收入出发,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一味追求政绩,造成负债累累,影响了正常健康的发展,得不偿失,为政者应当引以为戒,高度重视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这一看似冰冷的数字游戏,实则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艺术。从《礼记·王制》中"量入以为出"的古老智慧,到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财政管理始终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命脉。历史长河中,那些善于理财的朝代往往国泰民安,而财政失控的政权则难逃衰败命运。当今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我们更需要回归财政管理的本质——量入为出,以理性驾驭欲望,用规划引领发展。

       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财政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试图通过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虽最终失败,却展现了财政工具的双刃剑特性;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简化税制、统一征收,使明朝财政一度好转;清代雍正皇帝建立"养廉银"制度,试图通过财政手段遏制官员腐败。这些历史实践无不证明:财政管理绝非简单的数字加减,而是需要系统思维和制度保障的复杂工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言:"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道出了优秀财政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不增加民众负担的前提下实现国家富强。

       当代中国的财政实践,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深刻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实现了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的转变。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盲目举债搞建设的现象也令人忧虑。某省一个县级市,为追求政绩工程,债务规模竟达到其财政收入的数十倍,最终导致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为继。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财政可持续性原则,更透支了未来发展空间。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警告:"国家的毁灭常常始于财政的混乱",这一警示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构建科学现代的财政管理体系,需要理念、制度和监督三管齐下。在理念层面,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将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假说"告诉我们,个人和国家的消费都应基于长期可持续的收入预期,而非短期波动。在制度层面,要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监管视野;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防止"一届政府一套账"的短视行为;推行绩效预算改革,让每一分钱都产生应有效益。在监督层面,需强化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扩大公众参与,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德国"债务刹车"制度的成功经验表明,刚性约束比道德说教更能遏制财政冲动。

       财政管理如同驾驭一辆永不停歇的马车,既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也不能肆意狂奔失去控制。从汉代的"盐铁论"到现代的预算民主,从《国富论》到《21世纪资本论》,人类对财政规律的探索从未停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当汲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精华,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国家发展行稳致远,实现"民富国强"的永恒追求。毕竟,财政管理的终极目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人民的福祉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