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6月25日,长宁县老科协组织“三农”专委会农技专家罗帮建、刘家全、周永洪与竹荪产业资深专业户黄晓、韦仕林等赴龙头镇竹荪产业带头人王大元竹荪基地,专题调研竹荪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优化等问题。
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长裙竹荪为主导的竹荪产业,系长宁县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30多年来,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面临品种适应性、基质发酵效率、病虫害防治等瓶颈问题。此次调研活动,其目的就是系统梳理本地竹荪种植的气候、土壤条件适配性;探索基质发酵技术升级路径;总结并推广竹荪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方案,解决“烂蛋”等关键问题,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调研组一行深入王大元竹荪产业基地,实地观察长裙、红托、棘托竹荪的种植大棚、装料、接种、灭菌、菌种培养车间及成品仓库,并开展座谈。
一是,竹荪菌种制作,由瓶装改袋装,再由小袋到大袋已获得成功,宜推广。
二是,竹荪品种的气候与土壤条件。
长裙竹荪,适宜生长温度20-28℃,湿度85-95%,散射光环境;土壤pH值5.5-6.5,富含有机质且排水良好的砂壤土;鉴于土壤酸碱度偏高(实测pH值6.8-7.2),建议通过施用酸性有机肥(如腐殖酸肥)进行改良。
红托竹荪,耐高温性较强(可耐受32℃短期高温),但需避免强光直射;土壤需疏松透气,建议增加秸秆或稻壳改善基质结构。
棘托竹荪,低温适应性突出(15℃即可萌发),适合早春种植;对土壤养分要求较高,需补充复合微生物菌肥。
三是,竹荪基质竹渣基料发酵技术。据王大元、韦仕林、黄晓、袁仁彬经验和本地发酵现状,采用传统堆沤发酵,周期30-45天,存在发酵不均匀、杂菌污染风险;外地经验借鉴:福建模式,引入EM菌剂缩短发酵至20天,并采用翻堆机自动化操作;贵州经验,利用生物反应堆技术,结合温度监测系统控制发酵温度(55-65℃),显著提高基质转化率;建议试点引入EM菌剂+翻堆机械,建立标准化发酵流程。
四是,竹荪精细化管理与“烂蛋”防治。
根据韦仕林、王大元分析,“烂蛋”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温高湿环境(连续雨天通风不畅)、基质酸化、病虫害侵染;王大元、韦仕林、黄晓经验是采用“三控一喷”措施:控制种植密度(每平方米不超过15个菌蛋)、控制喷水频次(早晚各1次,避免积水)、控制棚内温度(超过28℃强制通风)、定期喷洒生物防治剂(如木霉菌液);创新使用“双层遮阳网+微喷系统”,降低棚内温度波动;推广“地膜覆盖+滴灌”技术,减少水分蒸发与基质酸化风险。
五是,竹荪产业发展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政策,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紧密依靠科技支撑,积极推广原生态自然制作法,坚决杜绝有毒有害原材料进入生产环节;同时,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国家地标产品长裙竹荪的宣传力度。
调研初步形成技术优化方案。制定《竹荪土壤改良技术指南》(含pH值调节、养分配比标准);编制《竹荪基质发酵标准化操作手册》,融合EM菌剂应用与机械翻堆技术;推广“王大元、韦仕林三控一喷+微喷系统”防烂蛋模式。
调研组还建议,县农业、林竹等部门应继续设立竹荪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发酵设备升级;推动建立竹荪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
县老科协常务副会长王佑明、副会长陈增元、秘书长陈学彬、龙华村干部罗鹏等参加了调研。(陈学彬/报道)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