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1990年代末,铜鼓镇(原三元乡)响应“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从成都龙泉驿引进优质“大五星”枇杷苗500余亩,初衷是打造特色经济作物。然而,由于农民缺乏果树管理经验,加之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导致种植后连续10年“零挂果”,农户亏损严重,甚至出现“砍树改种”现象。
核心问题剖析。技术盲区,果农沿用传统粗放式种植模式,未掌握枇杷所需的修剪整形、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管理滞后,果园杂草丛生,果树树形紊乱,枝条过密导致通风透光差;病虫害(如黄毛虫、炭疽病)肆虐,果树抵抗力弱。信心危机,持续低产引发农民怨声载道,部分农户甚至将枇杷戏称为“公子树”(只长树不开花)。
科技赋能破局,县老科协组建“枇杷振兴专家组”,成员包括退休农技专家罗帮建、刘家全及青年农技员,分三阶段推进。
诊断阶段(1995年):实地调研:逐户走访果园,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养分,解剖病虫害标本确定主要病因。问题汇总,总结出“三多三少”问题(杂草多、病虫多、枝条多;施肥少、修剪少、管理少)。
技术攻关阶段:定点示范,选择10户果农建立示范园,实施“五统一”管理,统一施肥:每年3次(春肥、夏肥、冬肥),推广复合肥+有机肥配方。统一修剪:冬季修剪病枝、弱枝,夏季拉枝整形,确保树冠通风透光。统一防治:引进生物农药防治黄毛虫,采用石硫合剂预防炭疽病,推行果园生草覆盖抑制杂草。技术培训,举办“田间课堂”30余场,手把手教授修剪手法、病虫害识别技巧,覆盖全镇80%果农。
推广阶段(1997年后):建立“老专家+技术员+农户”三级服务网络,确保技术落地。编制《枇杷标准化管理手册》,免费发放至农户,内容涵盖全年管理流程、应急措施等。
经济效益,产量产值飞跃,1998年示范点枇杷亩产突破1000公斤,全镇产量从0增至500吨;2023年全镇枇杷种植面积扩展至1.2万亩,年产量达4000吨,产值超6000万元。
农户增收,种植户户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升至3万元,50余户“枇杷大户”年收入超10万元,最高达30万元。
产业链延伸,开发枇杷酒、枇杷膏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全镇涌现农家乐20余家,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收入超2000万元。
社会效益,品牌打造,注册“铜鼓五星枇杷”商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入选“四川省优质农产品名录”。
就业带动,产业直接吸纳劳动力2000余人,催生采摘工、物流配送、电商运营等新岗位。典型案例,农户张成相通过科学管理,其10亩果园2022年产量达1.2万公斤,收入18万元,并创办“枇杷采摘体验园”,年收入再增5万元。
生态效益,推广果园生草覆盖、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成功经验:一是技术精准帮扶,“专家诊断+示范带动+全程服务”模式,破解技术落地难题。二是农旅融合,以“枇杷节”“乡村采摘游”为切入点,打造“一产带三产”发展路径。三是组织创新,成立“枇杷产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品牌运营,增强市场话语权。
未来规划:一是智慧农业升级,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病虫害,推广无人机植保。二是文化赋能,挖掘枇杷文化,建设“枇杷文化主题公园”,举办摄影展、民俗节等活动。三是人才培育,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培养本土“新农人”,建立枇杷产业人才库。四是区域联动,联合周边镇共建“枇杷产业带”,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铜鼓镇枇杷产业的“逆袭之路”,是老科协专家团队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破解技术瓶颈、激活产业潜能、深化农旅融合,不仅让“公子树”变身“摇钱树”,更探索出一条“科技+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未来,老科协将继续发挥“银龄智慧”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长宁县老科协)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