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达州市达川区老科协 黎光平 何丕涛 任思普
为落实达川区委三届四次党代会关于“巴河流域特色农业发展组团”战略布局,抓好巴河流域晚熟柑橘产业带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州市达川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抽派5名农技专家组成调研组,先后前往渡市镇低基坪村、桥湾镇倒虹村、管村镇杨岩村等柑橘种植基地和专合社现场调研,与部分业主座谈,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共商对策,集成达川区巴河流域晚熟柑橘产业带高质量发展的调查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
巴河流域晚熟柑橘产业带(以下简称产业带)主要分布在桥湾镇、石梯镇、石桥镇、龙会乡、渡市镇、管村镇等6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产业带内柑橘种植品种10余个,面积4.5万余亩,其中春见、明日见、沃柑、不知火、爱媛系列和优质柚类等优良品种6个,面积3万余亩,其余为血橙、脐橙、碰柑、哈姆林等传统品种和淘汰品种,面积1.5万多亩。2023年投产面积3.2万亩,总产量10万余吨,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产业带内有柑橘种植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42家,已建或在建冷链贮藏保鲜设施(库)等8座。调查的4个村基本情况如下:
(一)种植规模。渡市镇低基坪村有1034户农户,其中柑橘种植户600余户,其中家庭农场3个,种植面积1200亩,户平约2亩。管村镇杨岩村柑橘种植户940户,其中专合社2户,种植面积3000亩(含100亩杂柑标准示范园),户平近3亩。桥湾镇九节双侠专合社种植规模300亩,倒虹村村集体2022年种植70亩。
(二)种植品种。管村镇杨岩村主要种植品种6个,面积3000亩,其中血橙、碰柑和哈姆林等传统品种2000亩,其余为春见、明日见、爱媛46号等良种,面积1000亩。渡市镇低基坪村种植品种6个,主要以红心柚、黄心柚等优质柚种植为主,面积1000亩,种植沃柑、不知火、春见160亩和碰柑40亩。桥湾镇九节双侠专合社种植为传统品种血橙,倒虹村村集体种植的是爱媛、春见、沃柑等品种。
(三)生产管理。生产管理粗放,标准不统一、不平衡,难以形成优质园和丰产园。
(四)基础设施。渡市镇低基坪村建有冷藏库一座因电费高而闲置,柚子产区道路不通。桥湾镇7个家庭农场和专合社生产道路不完善,缺乏水肥一体化和气调库等设施,倒虹村村集体果园气调库开工一年后停建待复工。
(五)销售方式。自产自销为主,方式单一落后,路边摆摊出售柑橘随处可见。
(六)产品收益。两极分化,品种好、品质优,收益高,反之则收益低。渡市镇低基坪村2023年柑橘年产量10多万公斤,产值30余万元,纯收入近20万元,其中90%的收入靠优质红心柚、黄心柚和春见等优质品种。管村镇杨岩村2023年柑橘产量300万公斤,实现产值480万元,纯收入约150万元主要来源于爱媛46、明日见等。桥湾镇九节双侠专合社300余亩血橙,因价格低、销售难,纯收入仅2万余元,倒虹村村集体果园目前面临投入不足,生产管理粗放,经营困难重重等问题,果树苗已栽一年多,长势差,老疆苗较多。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调查分析,产业带内柑橘产业还主要面临以下困难与问题。
(一)品质不优。品种多而杂,品种布局不精;失管老旧果园和劣质果园品种更新力度不够;农户劳动力缺乏,生产管理不到位,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落实走样较为明显,致使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品质参差不齐,品相差,品质下降,难以适应市场品质需求。
(二)管理不严。一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保果等关键环节无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如管村镇的哈姆林在桥湾镇种植就变成了“铁姆林”。二是技术实施时间不统一,难以规范监督,没有发挥技术增产保质应有的作用。如各地在病虫害防治、保果、疏果等技术环节不统一。三是技术执行力低,技术路线落实不到位。
(三)品牌不响。当前柑橘产业竞争激烈,优势品牌较多,要打造创建一个新的品牌实属不易;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不多;品牌意识不强,区域内6个乡镇目前还没有一个像上世纪80年代“龙会红桔”那样远近闻名的地域品牌,要想进入线上销售、大型农产品推介会和大中型超市,会受到很多制约与竞争;部分农户小农思想严重,掺杂使假,降低了产品品质,严重影响了产品形象。
(四)营销不畅。主要是品种品质不优、缺乏市场营销专业人士和团体、无知名特色品牌、销售渠道单一等原因,致使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认知度不高、产业链不能有效延伸。
(五)设施不强。产业带内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已建或在建的气调库和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由于项目建设资金没按时拨付,电费高、贮存成本高等原因,普遍利用率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渡市镇低基坪村于2023年建成的冷贮库,由于使用的是商业用电,每度电费高于农用电0.3元左右,贮藏保鲜成本太高,不划算,业主和果农根本不愿或不敢使用冷藏库而闲置。桥湾镇倒虹村村集体组织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在建的气调库和水肥一体设施,由于财政资金没有拨付给施工方而停建,在今年干旱严重的情况下,水肥一体化设施没有发挥抗旱施肥水的作用,农民只能将肥料干施在土面上,既大量浪费了肥料,增加了成本,又严重污染了环境。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产业带内柑橘产业发展实际,现提出“两优四强”发展举措与建议。
(一)统筹规划优布局。从全国全省柑橘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柑橘产量已过剩,不宜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只能以质取信,以优取胜。因此,产业带内各基地和柑橘种植户,应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统筹规划,不断优化品种布局(一个基地、村或种植户栽植3一4个品种为宜),逐步实现区域化、集约化种植。每个基地乡镇应规划建设30一50亩的高标准示范园,高标准打造,高质量建设,起示范引领和品牌创建作用,切实促进基地柑橘提质增效。如:渡市镇以低基坪村黄心柚、红心柚等为优质柚示范区,填补区划调整后达川区的柚子产业发展,适度规模发展春见、金秋沙糖桔等良种。龙会乡以沿溪口村为春见种植示范区,适度发展沃柑、明日见等优良品种,保留红橘一定规模的发展,发挥其陈皮食药两用的功能。石梯、石桥、桥湾3个乡镇以爱媛系列、春见、明日见等为主栽品种,实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管村镇以杨岩村优质杂柑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示范带动罗坪村、高寨村低质果园改良升级。
(二)更新品种优品质。一要紧盯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和居民消费习惯、市场柑橘经销动态,抓好新品种筛选培育。区域内可以建设一个50-100亩的柑橘育苗示范园,有选择性地引种无核沃柑、尚品等杂交良种试验示范,确保产业带有品种及时更新换代。二要加大品改力度,及时淘汰老旧果园和传统品种。渡市镇、管村镇、桥湾镇3个镇应及时淘汰血橙、脐橙、椪柑等传统品种,管村镇哈姆林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做精做优。
(三)统一规程强管理。统一制定巴河流域晚熟柑橘产业带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督促种植户将规程各项技术落实到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以保证生产出优质的商品。
(四)政策扶持强设施。一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类项目和资金,优先考虑安排到产业带内,用于柑橘品改、田间道路建设和农艺设施装备,着力构建现代冷链仓贮设施。二是对已规划实施的相关农业产业项目,尽可能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加快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带柑橘产业的促动作用。三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台相关文件,将冷链仓贮等农艺设施用电纳入农业生产用电,降低生产成本,调动柑橘种植者使用积极性,错峰应市,增加收益。四是完善产业带内柑橘农业保险机制,降低种植风险,激发种植业主的积极性。五是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对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种植业主、种植大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予以奖励。
(五)打造品牌强市场。一是打造柑橘标准示范园,生产精品,注册区域特色品牌。二是着力培育本地市场营销经纪人,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对接,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和推介会,大力宣介产品,发展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融入现代销售市场,将产业带柑橘卖出精品价格。三是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管理模式,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积极引进业主,指派专门的科技人员,推行“集体经济组织+业主+科技人员+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六)科技为民强服务。充分调动区老科协老专家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尽其所能,发挥余热,科技为民,优质服务,贡献一份老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在条件具备的柑橘专业村、专合社或家庭农场建立区老科协老专家科技服务营地,每个营地指派专人,根据需要,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在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设立老专家工作室,定期进行技术指导与监督,助力高质量建园和发展;设立老专家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对接服务行动。即每位成员对接1十N户柑橘种植户,开展线上线下为民“1十N”服务,为产业带柑橘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让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