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中国非遗 > 正文
彭州市长龙舞“活”了乡村传统文化(随笔)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10-07 20:12:23    浏览量:

       鸭子河中游的风,总带着些三星堆文明的古意,也裹着彭州市红岩镇(彭什交界之地)世代相传的舞龙气脉。这里的人,早把龙灯舞进了日子里,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民间念想。 



       1993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彭州撤县设市。为了这场盛会,红岩乡的民间手艺人攒了股子劲:舞龙艺人巫先伦领着头,红岩纸厂的王育如扎制龙身,李永年、胡顺宝、余成禄,还有街上的何明其等二十多人搭手,硬是造出了一条八十米长的长龙。到了庆祝大会那天,宽阔的彭州体育场里,长龙“活”了:艺人们熟稔地托举、奔跑,龙首昂扬,龙尾翻飞,百米光影在场上流转,那股子威风劲儿,把整场盛会的热闹都推到了顶点,也给新生的彭州市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真正让红岩龙灯“亮”遍川西的,是后来那支女子队——故事要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说起。灾后重建的日子里,虎形村党总支和村委会想着,得用老祖宗的文化提提士气,把日子的精气神拉回来。村党总支的尹显富书记尤其上心,又请来了本村年近八旬的熊志均大爷帮忙,再由老艺人熊志军当教练,2009年,红岩镇虎形村女子龙灯队就这么成了。 



       队员是9个本地姑娘、嫂子:魏方艳、杨俊霞、邓佳美、蒲堂容、陈莎、杨琳、王小兰、汤继兰、刘光玲。两支红黄相间的小金龙是她们的“伙伴”,当地人叫它“板凳龙”,虽没有当年百米长龙的磅礴,却透着股灵动劲儿。经过克苦训练,一到表演时,欢快的鼓点一响,姑娘们像是换了个人——她们穿着一色的红色喜庆的中式衣裳,衣摆随着动作轻轻扬起,喜庆的红色衬得眉眼格外鲜亮。其中最惹眼的,要数年方十七八岁的魏方艳:她挑着耍龙尾的活儿,却把“收尾”的位置跳出了指挥的气场,脑后那活泼的马尾辫子跟着跳跃奔跑的节奏上下左右晃动,每一下摆动都透着青春的雀跃,和翻飞的龙尾相映成趣。只见她用柔软的腰身跟着鼓点腾挪,矫健的脚步带起龙尾翩跹,忽前忽后连舞带跳,两条小金龙在她的带动下,时而绷成笔直一线,时而绕成灵动圆圈,有时还踩着节奏跃上方桌,三四个人在桌面舞转金龙、摆出精巧造型。那股紧张又欢快的劲儿,牢牢锁住了所有观众的目光。 



       姑娘们身姿飒爽,笑容满面、精神抖擞,手臂一扬,小金龙便跟着活色生香,青春的模样裹着龙灯的喜气,在场上绽放得格外耀眼。观众们看得入了迷,掌声是自发的,摄影师们举着相机抢镜头,忙得脚不沾地——谁能不爱这鲜活的“巾帼龙影”呢? 



       这支女子队很快成了“香饽饽”:全市春节联欢巡演时,她们的身影穿梭在彭州市行政中心广场,也游过彭州市区的主要大街,红色衣裳与红黄龙灯相映,龙灯所到之处,满是热闹喜庆气儿;国庆节庆典上,她们的舞动更是添了更多的喜庆。除了节庆,她们更成了红岩物产与旅游最鲜活的“活招牌”,其中最隆重的,要数多届“红岩子”牌西瓜节。每到盛夏,红岩的瓜田连片翻绿,西瓜节的场地里,“口口脆”“8424”这些优质西瓜在一座座瓜棚成熟,瓜农收瓜堆成小山,红瓤黑籽透着甜气。姑娘们的红色衣裳一登场,便和红黄龙灯、红瓤西瓜凑成了最热闹的色彩:龙首绕着瓜堆转,龙身贴着瓜棚舞,龙尾魏方艳那活泼的马尾辫子,随着龙尾轻扫瓜堆瓜棚的动作晃得更欢,像是给甜美的果实“点睛”。鼓点密集时,两条龙时而围着瓜堆盘旋,时而在人群中穿梭,红黄龙影裹着瓜香,引得游客们既看舞龙又抢着买瓜——有人捧着刚切好的“口口脆”边吃边拍,有人抱着“8424”追着龙灯跑,龙身扫过处,满是瓜果的甜气和人群的欢笑声。 



        除此之外,在如今属敖平镇的红岩子社区、白塔店村、漓沅村、石龙村,她们为彭什交界的红岩黄背木耳吆喝促销,红色衣裳在大木耳摊前格外亮眼,龙灯一舞,烟火气更浓;到红岩梨花坪,为酥梨宣传造势,雪白的梨花伴着红装龙影,成了春日里的好景致;就连红岩“蜀水荷乡”一年一度的荷花赏花节,她们也来添彩助兴,青荷绿浪间跃动的红装与龙灯,引着更多人来赏荷观景。红岩女子龙灯队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乡村振兴。 


       到2018年前后红岩镇有七个村(社区)有梨花龙、西瓜龙、辣椒龙等七支特色龙灯队,可论抢眼,还得是这支身穿红衣裳、舞动小金龙的女子队——她们成了红岩镇的文化名片,更成了彭州市一张活泛的城市文化标签。后来,她们还上了中央电视台CCTV-7农业频道,连“彭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也稳稳拿住了,女子龙灯队的指导师傅熊志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可惜的是,到了2020年,因种种缘由,这支曾舞动川西的女子龙灯队,暂停了她们的表演。但那些年里,她们红色衣裳映着的市区龙影,西瓜节上裹着瓜香的舞动,田间地头里晃着的活泼马尾辫子,还有魏方艳带动龙尾的灵动身影,早成了红岩镇人心里抹不去的温暖记忆——那是民间文化的韧性,也是一群姑娘用热爱写就的闪亮时光。 

(作者丁穆松系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地方文化研究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