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罗杨德吉()
成都的盛夏,总裹着潮湿的热气,却因一个美国大学生的到来,多了几分鲜活的意趣。
莱兰·斯泰顿拖着行李箱站在门前时,眼神里藏着几分拘谨。直到我先生用英语数起家里的“成员”——11只猫、1条狗、4只乌龟、10条金鱼。末了,还打趣“或许还有一两只蚊子”时,他才猛然大笑,说“这真是个热闹的大家庭”,陌生感便在笑声里散去了。
随后才知,他对中国的亲近,早有缘由。我忽然想起资料里提到一笔,他很小的时候来过中国。
五岁那年,父母带他去河南郑州的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弟弟。十多年相伴,他说起“我的弟弟”时,语气自然又亲昵,像在讲血脉相连的亲人。这份善意埋下的种子,让他带着对中文的好奇来到成都,也让我们的师生情,从一开始就多了份温软的底色。
莱兰学中文的模样,总让我想起教过的那些学生,然而又格外不同。他中文底子薄,表达不畅时,会皱着眉沉思,张开嘴又卡住,实在蹦不出词语来,最后无奈拿起翻译器“嘀哩咕噜”一阵酣畅淋漓的表达,那副单纯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而更多的时候,他有股“钻牛角尖”的劲儿。上课遇到不懂的,总追着问“为什么”,连“文房四宝”的用法,都要反复琢磨半天。最后提出:“为什么不叫文房五宝?”
“为什么要叫五宝?”我反问。
“您看,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印章呀!我觉得它很重要。”不无道理!
但是,尚且不谈“文房四宝”制作工序之繁琐,制作工艺之考究,单说那一支笔,蘸的是千年文化;一锭墨,磨的是岁月积淀;一张纸,写的是古今春秋;一方砚,盛的是天地正气。可见,“文房四宝”是中国匠人手中的智慧,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风雅。相比之下,印章是文房之物,但“宝”却排不上号了。我心说,当你以后成为“中国通”的时候,一准儿会明白“文房四宝”的丰富内涵了。
第一个单元学完,莱兰充满自信地说“我开始用中文思考了,甚至可以用中文做梦了!”这话里有对他自己的鼓励,也有对我教学上的认可,更让我暗下决心,要把课上得更扎实些,接住他的求知欲。
莱兰的自律也少见。每天七点半准时下楼吃早餐,八点准坐在书桌前;一天下午自习时的专注劲儿,竟然忘了订好的第十二届世运会的观赛票。
每天晚餐后,总会对我们说一声:“谢谢你们的晚餐!”便上楼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了。
然而认真严谨里,他又不乏聪慧和灵活。第一次包饺子,看了几分钟就上手,擀皮、捏褶竟有模有样;学四川麻将,几圈下来就摸清了要领;爱喝加冰的饮料,连现磨咖啡都要兑上橙汁,成了专属的“冰橙咖啡”,我们笑称他“爱丝莱”;吃惯了我做的三明治,每天早上都会认真说“谢谢您为我做的早餐”。中饭他是不和我们一起用餐的。到了下午一两点钟,他自己点外卖,可以连续几天点肉夹馍,还得意地称它为“中国的汉堡包。”
周末的时光,总浸着成都的烟火气。莱兰喜欢成都,他自己去人民公园的茶社喝茶,去杜甫草堂读诗,去省博物馆看文物,他最惦记的还是熊猫基地。
那天气象预报报了40度高温。下午他犹豫要不要去熊猫基地,“要是今天看不成熊猫,我只能上楼看您家的猫猫了。”他不无遗憾地说完便到楼上,对着三花猫杰西卡嘀咕半天,转头下楼说:“杰西卡建议我去看熊猫”,便顶着烈日出了门。
晚上回来,他边模仿熊猫笨拙的动作,边兴奋地讲见闻,眼里闪着光。这哪里像个21岁的大学生,分明是个雀跃的孩子,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鲜活气!
学画竹子时,他照着我的画描了几笔,还额外添了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先生给了“A”,他立刻在“A”的右上角加了个“+”,随后再给我的画“B”边上添了两个“+”,惹得我们大笑,他却理直气壮装着十分严肃地说:“老师的竹子画得好,我的熊猫也画得好嘛!”
最难忘的是去川西康定的旅程。
莱兰在小红书上刷到塔公草原和雅拉雪峰, 执意要去——他说那儿像家乡科罗拉多的山。他给我们看照片,那红岩如烧透的铁块,峰顶残雪映着赤山,粗粝又壮阔。
从康定到塔公的山路蜿蜒,到加尕措垭口时,海拔已超四千米,同行的好友有些高反,等她吸氧后,我们的车继续往山下的草原奔去。
当他看到塔公草原的乌云下,经幡在风里猎猎作响,还是忍不住策马奔驰,像只自在的鸟儿。要去雅拉雪峰观景点时,我们都没抱太大希望,牵马的藏家小伙子说“看运气”。
到了观景点,没想到云层渐渐散开,雪峰如银铸的巨人显现,主峰覆雪如冠,山腰云霭似纱,山脚下牦牛啃着青草。莱兰举着手机不停地拍,嘴里念叨着“太美了”,要给远在科罗拉多的弟弟发视频。
那晚莱兰也有些缺氧,问我要了一粒布洛芬,却还记挂着好友的情况,他把手机上查到的应对高反方法给我看,还提议“不行就下山”。
“放心吧,我朋友不会有事的。”我提醒他,赶紧回你的房间,吸着氧气,你会安心睡一觉的。
一个月的时光过得太快,可谓转瞬即逝。莱兰要去上海参加为期半年的项目交换生学习了。
当车停在门口,他突然问“Good bye中文怎么说?”
我答“再见”,并才恍然——这一个月,大家分别时总说“bye bye”,我竟忘了教他这句最郑重的告别词。他握着我的手,认真说“再见老师”,转身上车时,我眼睛忽然湿了。
车渐渐远去,我想起《魂断蓝桥》的主题音乐,温柔又绵长。 或许这段在蓉城的日子,会像莱兰画里的熊猫、雅拉雪峰的光影、饺子的香气一样,留在我们彼此的心中。
(莱兰·斯泰顿摄) 师生缘......
【作者简介:罗青香,笔名罗杨德吉、罗杨。发表作品:散文《米玛的歌》、《十年九家》、《大约在夏季》等10余篇;长篇小说《来自天堂的呼唤》(四川文艺出版社)和《算计》(北方文艺出版社);短篇小说《洛松次仁》(《西藏文学》2022第三期)。】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