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廖正英:(四川Bxssyh130)
那不是一次简单的凝望,而是一场灵魂深处的回响,像风拂过山岗,像月光洒在老屋的瓦檐,像母亲在黄昏时分唤我归家的声音,穿越千山万水,轻轻落在我的耳畔。我在城市的高楼之间穿行,在地铁的拥挤人潮中低头,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前驻足,可每当夜深人静,心却总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被群山环抱、炊烟袅袅的小村庄。那里有我最初的记忆,有我未曾说尽的梦,有我藏在心底最柔软角落的牵挂。
故乡,于我而言,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更是一种情绪的锚点。它是我情绪低落时的避风港,是我疲惫不堪时的慰藉,是我漂泊在外时,心底最深的归属。我常常在阳台上,捧着一杯温热的茶,望着城市尽头模糊的天际线,试图在那片灰蒙蒙的云层后,寻到一丝熟悉的轮廓——那是故乡的方向。我无法用肉眼看见它,但我的心却能清晰地描摹出它的模样:村口那棵老槐树,春天开满白花,夏天投下浓荫;门前的小溪,清澈见底,曾映照过我童年赤脚奔跑的身影;还有那条蜿蜒的土路,通向山外,也通向我离乡的起点。
我曾在无数个夜晚梦见它。梦里的故乡总是阳光正好,风是暖的,空气里弥漫着稻谷和泥土的芬芳。我走在田埂上,听见蛙鸣与蝉声交织成夏日的交响,看见外婆坐在门前的竹椅上,摇着蒲扇,笑着叫我“囡囡”。那一刻,我多想停下脚步,不再前行,就留在那个慢节奏的时光里,守着那一方宁静的天地。可梦终究是梦,醒来后,我依旧身处钢筋水泥的森林,手机屏幕亮着未读消息,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生活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推着我向前。
可即便如此,我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减弱,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浓烈。它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家”,而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情感的寄托。我开始明白,故乡之所以让我魂牵梦萦,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亲人、有童年,更因为它承载了我最纯粹的自我。在那个小村庄里,我不需要伪装,不需要迎合,不需要在社交平台上精心修饰自己的形象。我可以大声笑,可以赤脚奔跑,可以在雨中跳舞,可以在星空下讲故事。那是我最真实的样子,是我在城市中逐渐遗失的本真。
于是,我开始用文字记录它。在公众号的深夜推文中,在朋友圈的碎碎念里,在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我一遍遍描摹故乡的模样。我写春天的油菜花海,写夏夜的萤火虫,写秋天金黄的稻田,写冬日屋檐下的冰凌。我写母亲做的腊肉香,写父亲修缮屋顶时的背影,写邻居家阿婆晒的梅干菜,写村小学那口锈迹斑斑的铃铛。这些细碎的记忆,像一颗颗珍珠,被我串成一条情感的项链,挂在心上,随身携带。
渐渐地,我发现,不只是我一个人在遥望故乡。在新媒体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女性读者在留言区写下她们的故事。有人说,她在上海的出租屋里,听着窗外的车流,想起了老家院子里那棵桂花树;有人说,她在异国他乡的超市里,看到一种熟悉的酱菜,瞬间红了眼眶;还有人说,她每次回乡,都发现村庄在一点点消失,老屋被推倒,土地被征用,记忆中的风景正在被现代化的进程一点点抹去。这些声音,像一条条细流,汇成一片情感的海洋,让我明白,对故乡的眷恋,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精神乡愁。
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女性,成长于城乡变迁的夹缝中。我们被教育要独立、要奋斗、要走出大山,去大城市追寻梦想。我们确实做到了——我们考上了大学,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学会了化妆、穿搭、谈吐优雅,学会了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可当我们站在聚光灯下,赢得掌声时,内心却常常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我们赢得了世界,却似乎弄丢了自己。而故乡,就成了那个可以让我们卸下盔甲、回归本真的地方。
我曾在一次返乡途中,坐在村口的小卖部门口,和几位年迈的婶婶聊天。她们问我:“在外面过得好吗?”我笑着点头,说好。可她们却说:“好是好,就是太累了。”那一刻,我突然泪目。她们不懂KPI,不懂996,不懂职场竞争,可她们却一眼看穿了我的疲惫。她们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真相:再繁华的城市,也比不上一个懂你的人,一个让你安心的地方。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城市中重建“故乡感”。我在阳台上种了几盆辣椒和香菜,模仿母亲当年的小菜园;我学会了做家乡的腌菜和米酒,哪怕味道总差那么一点;我收藏老照片,录制家人的语音,甚至把故乡的泥土装进玻璃瓶,摆在书架上。这些小小的仪式,让我在异乡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的连接。它们提醒我,无论走多远,我始终有一个根,扎在那片土地里。
我也开始鼓励读者写下她们的故乡故事。在公众号的“故乡记忆”专栏里,我收到了上百封投稿。有女孩写她奶奶的绣花鞋,有妈妈写她童年时和妹妹共用的一条花裙子,有职场女性写她父亲骑着自行车送她上学的清晨……每一封信,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不同人生背后相似的情感共鸣。这些故事,不再只是个人的回忆,而成为了一种集体的情感叙事,一种女性视角下的“乡愁美学”。
我时常在远方,遥望着故乡——这句话,如今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空间上的距离,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守望。我知道,我可能再也回不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再也无法在村口等母亲喊我回家吃饭。但只要我还能记得,还能讲述,还能在文字中重建那个世界,故乡就从未真正离开。
它在我梦里,在我笔下,在我每一次抬头望月的瞬间。它是我灵魂的底色,是我情感的源泉,是我在这喧嚣世界中,始终保有温柔与坚韧的力量。
所以,我继续遥望。不是因为回不去,而是因为,那份牵挂,本身就是一种归途。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