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龙泉:千年码头赵家渡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9-01 12:04:42    浏览量:


陈龙泉(四川成都) 



 
         
在成都平原东部,我的家乡赵家渡,恰似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茫。它静静坐落于北河、中河、毗河三江交汇之处,开启千里沱江之源。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承载着千年悠悠历史,更如一位无声的见证者,目睹了一方土地的兴衰变迁。

       遥想当年,流沙河先生伫立在三江汇合之地,凝望那“韩滩春涨”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吟诵道:“绿波回环三面,半岛临深潭,水上飘来打鱼船,白鸥点点;岁晚花发,遍照十里山川,家住这里,也就成了神仙。” 这几句诗,将赵家渡的灵秀与悠然刻画得入木三分。


  时光的车轮滚滚回溯,两千六百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无情地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地貌。龙泉山脉的部分山体轰然坍塌,巨石滚落,堵塞了河道,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就此形成。赵家渡首当其冲,瞬间被滔滔洪水淹没在水下,而广袤的成都平原也未能幸免,沦为一片汪洋泽国。古蜀国的鳖灵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带领着民众,手持耒插,脚踏岩石,凿山开河,引水导江。他们日夜劳作,历经无数艰辛,终于开拓出金堂三峡,洪水得以顺利宣泄。成都平原重焕生机,而赵家渡也在水退之后,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从巴、蜀两郡割地设立广汉郡,郡府乘乡就设在赵家渡。那时的赵家渡,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区域行政中心。此后的三百一十六年里,它一直稳居这一重要地位。然而,到了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 115 年),羌人起义爆发,局势动荡不安,郡府不得不迁至涪县。赵家渡也因此从辉煌的巅峰跌落,沦为新都县属的大渡亭。著名清官王忳曾担任大渡亭长,他那守义葬金。清廉不贪的故事,被载入史册,千古流传,成为人们口中的美谈。在这漫长的数百年间,赵家渡见证了无数政治风云的变幻,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东晋义熙九年(413 年),大将刘裕派遣朱龄石进攻谯纵。朱龄石率领部队逆沱江而上,一路披荆斩棘,顺利占领了赵家渡。这一战略要地的拿下,为攻打成都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另一支从岷江而上的军队与之形成夹击之势,两支军队相互呼应,迅速平定了蜀地。此役充分凸显了赵家渡在军事战略上的关键地位,它宛如一把钥匙,掌控着蜀地的大门。

   蒙元时期,蒙古军队同样盯上了赵家渡。他们借助滔滔沱江的水运优势,首先攻打并拿下了赵家渡,进而以此为据点,包围了 “川中八柱” 之一的云顶石城。最终,蒙古军队成功拿下蜀中多地,《元史》对这段历史有着详细记载。宋蒙之间在赵家渡与云顶山一带的交战异常惨烈,宋军为了收复失地,派出五百多艘战船,三万多士兵逆沱江而上。然而,他们在此遭遇了惨败,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尽显此地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残酷与悲壮。在这里,还演绎了中国佛教史上最悲壮的故事,僧兵们在元军的重重围困下,宁死不屈,飞身跳崖,他们的义举感天动地,义薄云天。


  而最为血腥的,当属咸丰十年(1860 年)蓝大顺血洗赵家渡这一事件。蓝大顺拥众三万余人,马队数千,势力强大,一路攻城略地,气势汹汹地杀入金堂县境。清军管带楚营知州李英粲,率领兵勇屯驻赵家渡,决心与蓝大顺的军队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双方一交战,便陷入了激烈的厮杀,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战斗十分惨烈,鲜血染红了大地,死伤不计其数。终因敌众我寡,李英粲身负重伤,在混乱中溺水而死。蓝大顺的军队盘踞赵家渡数十日,他们肆意屠戮居民,焚毁街市,原本繁华的赵家渡瞬间化为一片废墟,遭受了重创,往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据余澜阁《蜀燹纪略》记载,在这场战争中,邑贡生杨临江组织了以本族为主的团练千余名,其中妇女就有五百人,他们奋起抗击蓝大顺。有两名烈女在蓝大顺士兵的追逐中,为了保住清白之身,不被侮辱,毅然奋身投江,以死明节,她们的节烈事迹令人动容。

  然而,赵家渡的辉煌并非仅仅源于军事和政治。其发达的水运,更是让它一跃成为经济重镇,跻身四川四大名镇之列。宋朝时,潼川府转运使韩璹心系百姓,组织人力大力淘浚淤塞的河道。河道畅通后,水运变得极为便利,人们为了感恩韩璹的功绩,将这条河道命名为 “韩滩”,并在沿岸设置了上中下三个码头。从此,赵家渡的水运事业开启了繁荣的篇章,船只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景象。


       光绪《金堂乡土志》记载,赵家渡 “为水陆通衢,上可以达省城,下可以由泸州以达上海,运载货物,殊甚便易”,“商贾云集”。当时,大米、菜油、木材、煤炭、烟叶、布匹、绸缎等各类货物,从上游三条江的小船收集后,纷纷运往赵家渡屯集。随后,再转大船运往泸州、上海等地;而洋货或江浙货物则反向而行,经长江、沱江来到赵家渡,再分小船运往成都、广汉、绵阳等地。民国三十一年统计,行驶在赵家渡至重庆的船只,十吨以下有三百余艘,十吨至三十吨有八百余只,三十吨以上有三百只,其繁忙景象可见一斑。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拉不完的赵家渡,填不满的成都府。” 这句歌谣生动地描绘了赵家渡的繁荣,它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货物转运站,源源不断地为各地输送着物资。


       说起赵家渡名字的由来,还与赵氏兄弟的故事密不可分。金堂县志记载,此地东汉时称大渡,和湖广移民曾辟义渡。又听赵氏后人口述,清道光年间,赵仁礼、赵仁义兄弟,见三江交汇,古渡荒废,滔滔江水,隔绝两岸,交通不便。于是,在此荒渡口搭建木桥,然木桥常被冲毁。兄弟俩又捐出田产,购买船只,在此重设义渡,免费摆渡往来行人。

为感念兄弟二人“以义济渡,不取分文”的善举,乡民便将此地称为“赵家渡”。他们的故事历经百年,至今仍在江风渔火中流传,成为这座古镇仁德善治的精神注脚。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