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李颀原诗:
四月南风大麦黄,
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
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
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
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
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赏析如下:
四月南风吹拂,大麦金黄,枣花未落而桐叶已长。李颀笔下的这幅田园画卷,不仅是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捕捉,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隐喻。在《送陈章甫》中,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一位"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士人形象,将读书与人格的崇高联系得如此紧密。当我们把这首诗置于盛唐诗歌的星空中,与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相比较,会发现李颀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人风骨——既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又有道家"心轻万事如鸿毛"的超脱境界。
李白笔下的送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往往以景抒情,借山水之远寄寓情谊之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夸张比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空阔画面,展现的是诗人浪漫不羁的个性。而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梦李白二首》则充满忧国忧民的沉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对比,"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相比之下,李颀的《送陈章甫》既没有李白的仙气飘逸,也不似杜甫的忧愤深广,而是以朴实雄健的笔法,刻画了一位既有学识修养又有独立人格的士人形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诗人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陈章甫威武而不失儒雅的外貌,而"腹中贮书一万卷"一句,则揭示了这种气象的内在根源。在知识被等同于权力的今天,李颀的诗句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真正的读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或获取功利,而是为了培育"不肯低头在草莽"的精神脊梁。陈章甫之所以能够"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正是因为他拥有由万卷诗书构筑的精神世界,使他不为外物所役,不为权势所屈。这种通过知识获得精神自由的状态,在信息爆炸却思想贫乏的当代,显得尤为珍贵。
李颀对读书的推崇并非孤例。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学识与创作的关系;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则展现了知识赋予的自信。但李颀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读书与人格的独立直接联系起来,使"腹中贮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拒绝庸常的精神宣言。在诗中,"不肯低头在草莽"与"有时空望孤云高"形成巧妙呼应——前者是积极入世的姿态,后者是超然物外的情怀,二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士人形象中,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人格。
当代社会,当知识被碎片化、工具化,当阅读被短视频和快餐文化取代,李颀笔下的"腹中贮书一万卷"有了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真正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装点简历,而是如陈章甫那样,通过阅读与古今中外的伟大心灵对话,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定力的智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通过系统而深入的阅读,才能培育出"心轻万事如鸿毛"的从容与"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
重读《送陈章甫》,那"嘶马出门思旧乡"的游子,"醉卧不知白日暮"的狂士,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向我们诉说着读书的真谛。在知识获取空前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读书的终极目的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人格的完善与精神的自由。李颀以其雄浑质朴的诗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面镜子,照见什么是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什么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与生命气象。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腹中贮书一万卷"的当代意义——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途径,更是一个民族保持精神独立与文化自信的根基。当每个人都能够在精神上"不肯低头",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挺起脊梁,迎接任何挑战。这,或许就是这首千年古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