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仲华:沧海横流显本色 英雄气概贯古今——曹操《观沧海》赏析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8-08 07:22:20    浏览量: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们一起来赏析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开篇八字如金石掷地,铿锵有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登临碣石山,面对浩瀚无垠的渤海,挥毫写下这首气吞山河的《观沧海》。千载之下,当我们重读这二十八字,仍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雄浑气魄,那吞吐日月的胸襟格局。

       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八字,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壮阔图景。澹澹水波与巍峨山岛形成鲜明对比,恰如曹操其人——既有文人雅士的细腻情怀,又有军事统帅的刚毅果敢。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正是古今成大事者的共同品格。当代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何尝不需要这种既能细致观察又能果断决策的智慧?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二句,看似寻常景物描写,实则暗含深意。北征途中的曹操,目睹战乱后重焕生机的自然景象,想必对"生生不息"的天道有更深领悟。这启示我们:无论遭遇何种挫折,生命总有自我更新的力量。就像经历疫情重创后的中国经济,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就像遭遇技术封锁的华为,正在开辟新的赛道。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穿越五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密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将诗意推向高潮。萧瑟秋风中的汹涌波涛,恰似建安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暗喻人生旅途的惊涛骇浪。曹操面对沧海时的沉着与豪迈,给予当代人深刻启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更需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当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时,中国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更大的开放应对封闭,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化解压力,这正是观沧海气魄的现代演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将诗歌意境提升至宇宙高度。曹操眼中的沧海,竟能吞吐日月星辰,这种超越时空的想象,展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今天,当"嫦娥"探月、"天问"访火、"羲和"逐日,中国人正在把这种浪漫想象变为现实。这提醒我们:伟大的事业始于伟大的想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需要这种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胸襟。

     《观沧海》的伟大,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展现的精神境界。曹操观海,实为观心;写沧海,实为写志。这种将个人抱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度,对当代人具有深刻启示:

面对困难时,要有"洪波涌起"的勇气

把握机遇时,要有"星汉灿烂"的眼界

成就事业时,要有"日月之行"的恒心

对待人生时,要有"澹澹竦峙"的智慧

       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发展面临复杂环境。重读《观沧海》,我们更能体会:真正的英雄气概,不是征服外物,而是超越自我;不是战胜他人,而是顺应天道。这种气概,既体现在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中,也体现在当代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自信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星汉灿烂,更见胸襟无边。《观沧海》这首穿越千年的诗篇,依然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格局决定其成就,一个民族的胸怀决定其未来。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这种观沧海的胸襟与气魄,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