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鲁迅在《我要骗人》中以冷峻的笔触剖开了人性中那层温情的面纱,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欺骗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维系社会运转的隐形纽带。
其实世界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骗过人,只是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疯狂行骗,而有的人是为了他人的某种需求,偶尔善意为之!
鲁迅先生的本意显然不是提倡为了个人私利而去欺骗他人。
当"我"对患病的孩子说"你会好起来",当人们互相问候"别来无恙"却心知肚明生活的艰辛,这些日常的谎言构成了社会交往的基本语法。鲁迅并非在谴责这种欺骗,而是以近乎残酷的诚实告诉我们:完全的真诚可能导致社会的崩溃,适度的虚伪反而是文明的润滑剂。
文中列举的欺骗事实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光谱。对濒死者的安慰性谎言,表面是欺骗,内心里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对强者的恭维奉承,看似卑躬屈膝,实则是弱者的生存智慧;甚至连"救救孩子"的呐喊也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自欺——我们明知世界不会因一句口号而改变,却仍然选择相信语言的力量。这些事实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酸又不得不接受的图景: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精心编织的善意谎言之上的。
欺骗行为的动机在鲁迅笔下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有时是为了"免于死",如同被捕的革命者否认自己的身份;有时是为了"让别人活",如医生对绝症患者的病情轻描淡写;更多时候则是为了维系那脆弱的"人与人之间的适宜关系"。鲁迅深刻指出,当现实过于残酷时,真相会成为伤人的利刃,而谎言反而成了包扎伤口的纱布。这种悖论式的洞察揭示了人类处境的悲剧性:我们需要谎言来稀释生活的苦涩,正如需要药物来缓解身体的疼痛。
将鲁迅的观察延伸至当代社会,我们会发现欺骗已经进化为更为精巧的形式。社交媒体上精心修饰的生活展示,职场中滴水不漏的场面话,甚至国际外交辞令中的弦外之音,无不印证着鲁迅的预见。当代人生活在真实与虚构的夹缝中,每个个体都既是谎言的受害者,又是共谋者。这种普遍的"共谋性欺骗"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隐形契约,我们默契地维护着这个由真实和虚构共同编织的意义之网。
然而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未止步于揭露欺骗的普遍性,而是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欺骗值得谅解?什么样的虚伪已经越界?他笔下那些"自欺而不欺人"的谎言往往包含着对更高真实的追求——就像安慰孩子的人,虽然说了假话,但内心真诚地期盼着奇迹发生。这种"超越性欺骗"与纯粹利己的欺诈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对残酷现实的温柔反抗,后者则是彻底的道德沦丧。
从哲学高度看,人类对真实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场悲壮的抗争。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囚徒宁愿相信墙上的影子,也不愿直面刺眼的阳光;《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出真相的孩子,打破的不仅是虚伪的共识,更是人们赖以自处的舒适区。鲁迅提醒我们,完全的诚实可能带来灾难,就像医生告诉患者"你只能活三个月"后,那三个月将充满绝望而非生活。因此,适度的欺骗成为了人类在绝对真实与生存需求之间找到的平衡点。
在文章的结尾,鲁迅式的"正能量"不是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认清生活真相后的清醒选择。他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消灭所有谎言——那既不可能也不可取——而是培养辨识"必要谎言"与"有害欺骗"的智慧。人人都会骗人,但伟大的灵魂能在欺骗中保持对真实的敬畏,在虚伪中存留真诚的火种。这种辩证的认识,比起简单谴责或全盘接受欺骗,更能引导我们穿越现代生活的迷雾,抵达那个既不过于残酷也不流于虚伪的精神家园。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