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孔兴民(四川)
九月向北
九月向北,大草原,不再是想象
山丘起伏,没有风,也能望见牛羊
骆驼山,一座想长途跋涉的山
萨林河,母亲的河,流进一首歌
白桦树,草原最美的树
聚在一起,不离不散。静静的白桦林
静得能听见,落叶的遗言
这是夜的静,草原秋阳高照
这是让人想大声呼喊或低声吟唱的静
我久久默然无语。静,是沉思
对生死的沉思。也是等待
等一场雪。那是怎样的一场雪
等得再久些,就是春天
在你的故事里漂洋过海
火车的鸣笛,浅显易懂
每一列开往南方的火车,都是诱惑
寒风阵阵,风有多大
诱惑就有多大。城市下起了雪
因动否定静,因静否定动
否定不了火车的完整
语言枯燥乏味,却对空间和时间
作了完美的诠释,没有歧义
放鸡岛,硇洲岛,特呈岛
一样的阳光,不一样的风景
秋刀鱼,能入诗的鱼
再怎么吹,风都不是动词
黑色礁石,用冷漠还击冷漠
陌生,最遥远的距离
坠入记忆,感觉并非冰冷刺骨
在你的故事里漂洋过海
张家界十里画廊
用眼看画廊,看到的都是风景
用心看,看到的都是神奇
看过神,看过仙,再看人世三姐妹
大姐抱着孩子,二姐背着孩子
三妹呢,怀着孩子
大姐二姐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三妹的孩子,千年后,还在肚子里
不奇怪,她们是三座石头三座山
奇山异石一座座,十里都是画
晴天看过,还想看雾中的神,雨中的仙
月光下的三姐妹
哦,莫嫌十里画廊太短,没看够
张家界景点几百个,够得看
新都桂湖
原以为,你如五百里滇池,空阔无边
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
有湖就有楼,想登楼观湖
极目远眺,把一湖美景,尽收眼底
还想月夜泛舟,赏月湖中
见到你,才知天下名湖
不都是烟波浩渺,一望无垠
玲珑袖珍,也能美名远扬
看过水,再看树,湖边的一棵棵桂树
历经数百年,依然枝繁叶茂
桂香阵阵,我看见了栽树人
香飘甚远,醉了我,醉了一座城
邛崃芦沟竹海
三月十九日,芦沟竹海,天晴,无风
我想到了七贤,他们常在竹林喝酒,吟诗
来无影,去无踪,你若能遇见他们
你就是第八位贤人
还想到了板桥,他画竹,胸中竹再多
也只画几枝,皆是清瘦竹
画出了高风亮节,画出了人间疾苦
有人赞竹,有人骂竹
赞竹的无竹不居,骂竹的恨青松长得太矮
赞也好,骂也好,它们充耳不闻
都当耳旁风
静听竹海,听见了春笋拔节的声音
暮归,一位老人拖着根竹子下山来
顺带把夕阳,也拖下了山
初夏的白鹿镇
初夏的白鹿镇,白鹿镇的初夏
开败的蔷薇全盘接收,风推不开虚掩的门
一半是宁静,一半是浪漫
音乐广场沉寂时,会听见教堂的钟声
敲钟人不是卡西莫多,他只在圣母院敲钟
为他爱着的人。一只风筝
在童年的记忆中,飘向遥远的天空
三个火枪手,早已适应北京时间
他们想去大唐,不带火枪
三百首唐诗倒背如流,也没梦见长安
穿过厚厚的玻璃,把大提琴拉响
一地落叶,重回树上
等到秋天,再次飘落。白鹿镇的秋天
也很美,美得让人忧伤
遇见位异域女郎,她被雕刻成了神
我相信,只要她永不离去
就会变成黑头发黑眼睛的女娲
洛带土楼
来洛带,就为了看客家人的土楼
楼里纵然有千家万户,也只有一扇大门
关上门是一家人,开着,也是一家人
走进大门,走进一座博物馆
边走边看,想记住的事太多,记性再差
也记得住两件事:读书和耕田
想看清的面孔也太多,视力再不好
也看得清两张面孔:忠臣与孝子
谁说客家人是外来客,哪里能落脚
哪里就有他们的乡愁
走出大门,古镇已黄昏。回望土楼
不要说它没有炊烟,那袅袅炊烟
已升起在,客家人安居的五湖四海
天回古镇
天回古镇,9路公交车的终点站
只有马车,才能载我去大唐
出逃路上,那个丢魂落魄的天子
焦虑中,一次次北望
最终,还是满心欢喜回了长安
转眼就忘了身后的一马平川
没去锦官城高消费
赶集,喝茶,心情像河一样平静
九道堰,死水不死
那些活在文字里的人,还活着
书写者,却长眠不醒
来的终点站,去的起点站。隐隐听见
金华寺的钟声。敲了上千年
依然敲得,不紧不慢
【作者简介:孔兴民,重庆作协会员,四川诗歌学会会员。当过知青、煤矿工人、中学教师。作品散见于《中华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百花园》《芒种》《重庆文学》《文学港》《短篇小说》《剑南文学》《重庆诗刊》《淮风诗刊》《诗意人生》《零度诗刊》《几江诗刊》《山风》《中国流派诗刊》《香港文艺》《休斯顿诗刊》等。百余篇作品被《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2000年中国年度最佳故事》《2005年中国年度小小说》《2006年中国年度杂文》《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青年博览》《民间故事选刊》《思维与智慧》《海外文摘》《中外期刊文萃》等收录和转载。获“中国故事家百杰”、“四川日报文学奖”等奖项。】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