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盛夏的夜晚,热浪滚滚,夜不能寐,和外孙儿明桐小朋友一起反复吟诵毛泽东主席的诗作
《七绝·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小孙儿读得摇头晃脑,乐此不疲。
数十遍的诵读,让人口舌生津,思绪万千,仿佛把人带到了韶山冲,毛主席家外那口池塘边的柳荫树下,凉风习习,仿佛看见 那只虎虎生威的青蛙:
一、1910年毛泽东写作的背景
《咏蛙》一诗创作于1910年,当时他年仅16岁,正在湖南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求学环境:毛泽东当时离开家乡韶山,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乡,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2. 个人心境:年轻的毛泽东胸怀大志,这首诗反映了他不甘平庸、立志高远的心态。诗中"独坐池塘如虎踞"等句,展现了他自信、豪迈的性格。
3. 时代背景: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变革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新思想开始传播。这种时代氛围可能也影响了年轻的毛泽东。
4. 文学修养:毛泽东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喜欢中国古典诗词。这首诗显示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掌握。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已经展现了毛泽东早年的不凡气度和文学才华,是他早期思想性格的重要体现。
二、诗词赏析
池塘边那只独踞的青蛙,在绿荫下静默如虎,却蕴含着惊天动地的能量。毛泽东十六岁写下的这首《咏蛙》,看似咏物,实则是一幅精神自画像,一个未来人民领袖的精神密码早已潜伏在这二十八个字中。那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青蛙,正是青年毛泽东的人格投射;那些不敢先声的"虫儿",则是旧中国畏缩不前的芸芸众生;而"春来"的意象,则预言着一个新时代的必然到来。
青蛙在诗中呈现出双重意象——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独坐池塘如虎踞"七个字,勾勒出一幅惊人的画面:青蛙蹲坐的姿势被比喻为虎踞,这种以小喻大的手法,展现了少年毛泽东内心已具的王者气概。青蛙表面静止,实则"养精神",这种静中有动的特质,恰如毛泽东后来在湖南一师时"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自我修炼。更值得注意的是"如虎踞"的比喻——青蛙本微小,在诗人眼中却如猛虎般威严,这种意象的升华,正是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最早萌芽。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两句,则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对时代责任的自觉担当。青蛙在这里成为"报春者"的象征,它的鸣叫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对季节更替的敏锐把握和主动回应。青年毛泽东已意识到,改变中国沉闷局面的历史责任,必将落在如他这般敢为人先者肩上。那些"虫儿"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几类人:畏惧变革的保守派、麻木不仁的民众、还有那些虽有知识却不敢发声的士人。毛泽东以青蛙自喻,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气度——他注定不是随波逐流的"虫儿",而是引领变革的先觉者。
这首短诗中的"霸气",实则是一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青年毛泽东的"霸"不在于凌弱,而在于对真理的坚守;不在于张扬,而在于时机的把握。诗中的"春来"二字尤为关键——它表明毛泽东的"开口"不是任性妄为,而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之举。这种将个人抱负与时代需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正是他后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青蛙看似"独坐",实则与"春"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这种个人与时代共鸣的特质,在毛泽东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印证。
从池塘青蛙到人民领袖,毛泽东完成了惊人的精神蜕变。那只"如虎踞"的青蛙,二十多年后化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些不敢作声的"虫儿",则被唤醒成为改天换地的革命群众;而诗中的"春来",终于在1949年化作一个崭新中国的黎明。这首少年诗作中蕴含的精神密码——对时机的把握、对责任的担当、对变革的引领,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也成为他领导中国革命的精神底色。
诵读《咏蛙》,我们听到的不只是一只青蛙的鸣叫,而是一个古老民族觉醒的前奏。青年毛泽东以青蛙自喻的自信与担当,对今天的我们仍具启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命中的"报春者",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那种"春来我先开口"的勇气和洞察。那只独踞池塘的青蛙提醒我们:真正的领袖气质,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光环,而是在平凡中见非凡、在静默中积蓄改变世界力量的超凡能力。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