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有一些朋友向我讨教如何教自己孩子写作文,我想借近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第三届主持人大赛的节目,来谈谈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样的启示。
舞台上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主持人讲述乡村教师的故事时,康辉点评道:"真正的好故事不在远方,而在你能否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这句话道破了写作的真谛——新意不在于题材的猎奇,而在于视角的独特与思考的深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文字穿透喧嚣,直抵人心?主持人大赛的智慧给了我们颇多的启示:
悬念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把钥匙。
鲁健在点评一位选手时曾说:"你给了我们一个漂亮的凤头,但更难得的是你在开头埋下的疑问像一根线,牵着观众一直往下走。"写作亦如此。司马迁写《史记》,开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便以自谦制造反差;鲁迅《秋夜》起笔"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反常表述激发好奇。好文章应该像侦探小说,每个段落都暗藏线索,让读者在解谜中获得快感。
提问能力决定思想深度。
康辉指出:"记者型主持人最宝贵的不是播报技巧,而是追问'为什么'的职业本能。"这让我想起范长江写《中国的西北角》,不仅记录见闻,更不断追问贫困根源;萧乾在《人生采访》中,总是透过现象问本质。写作时,我们要像剥洋葱般层层深入:这件事为何发生?反映什么社会哲理?与历史有何呼应?当我们在稿纸上写下第一个问号时,思想的矿藏就开始显现。
升华能力让文字获得飞翔的翅膀。
鲁健赞赏一位选手时说:"你把留守儿童的故事,升华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命题,这是画龙点睛。"王勃写《滕王阁序》,从宴会升华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宣言;梁启超写《少年中国说》,将青年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系。好文章要有"上天入地"的本事——脚踩大地取材,心怀星空思考。当我们从个案看到时代,从现象触及本质,文字就获得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创新表达是思想的华丽外衣。
康辉特别提到:"有些选手用大数据可视化呈现新闻,这种创新值得鼓励。"苏轼写《赤壁赋》,用主客问答打破传统游记范式;张岱《陶庵梦忆》以梦境重构现实。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尝试跨界融合:用剧本结构写报道,用诗歌语言写评论,甚至用代码逻辑写散文。形式创新能为老话题注入新生命。
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那些打动评委的选手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相信每个平凡人都是一颗星辰,关键在于如何点亮自己的光芒。写作亦然。沈从文能从湘西小镇写出《边城》,老舍能从茶馆写出《茶馆》,他们教会我们:新意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对生活的新发现。正如康辉总结时所说:"真正的创新不是技术的花样翻新,而是你能否在别人止步处再往前一步。"
当我们学会用孩子的眼睛观察,用哲学家的头脑思考,用诗人的心灵感受,再平凡的文字也能绽放异彩。在这个人人都是写作者的时代,让我们记住鲁健的忠告:"不要做信息的搬运工,要做思想的采矿人。"唯有如此,我们的文章才能如星光照亮他人,如清泉滋润心田,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成为那艘引人抵达新大陆的航船。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