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中国文学 > 正文
饶世义:罗渡鱼舟又一谜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7-07 08:22:05    浏览量:


饶世义(四川)



   
 《罗渡鱼舟》古诗应该是描写珙县古代8景之一的、位于现在罗渡苗族乡政府驻地附近河段的渡口,那渡口当年是往返川南商贩的必经之路,2015年5月27日我拍摄罗渡老街残存的店铺,无疑诠释有昔日客商来往渡口码头的繁荣时光。珙县县令陈名俭用《罗渡鱼舟》一诗描写了这般场景,时至今日应该是“鱼舟”还是“渔舟”,却成了珙县继“悬棺之谜”之后的又一文学未解之谜。  


                                                罗渡老街残存的店铺

  在位于珙县县城巡场河鞍子桥下游、武家桥上游有座桥——珙州桥,当年是以芙蓉桥立项建设,2015年进行升级改造,桥的栏杆由金属栅栏换为花岗岩石板,两边共有22块,显“长方形”特色,横式修长典雅。每块小拦板是一幅独立的、古装风格的画屏,内容是8首诗词和创意画,诗词摘自《珙县志》,描写的是珙县古代8大胜景,但胜景之五《罗渡鱼舟》却是“罗渡渔舟”。   

 《罗渡鱼舟》原文(作者:陈名俭)

水碧沙明罨画溪,渔歌声在绿杨堤。

一川唼喋浮花鸭,两岸钩辀叫竹鸡。   

蓑笠堆边挂笭筲,荻芦从裹醉偏提。

笑他骑马仙人过,可似轻舟渡不迷。   

  杨介元先生的题解:罗渡,原名罗星渡,距县城49公里。元至元18年,设罗星长官司于此。罗渡负山面水,扼踞古津,锦鳞浮沉,鱼舟出没,岚光江色,蔚然天成。原为“珙县八景”之一。本诗淡雅自然,词意清新。


  杨介元的题解可以理解为描写的现在罗渡苗族乡政府驻地下面那段河流风景,就是上图所在位置,图(2)为罗渡苗族乡学校教师蒋友信拍摄。  


  1986年,珙县政协文史组成人员杨介元主编的《珙县诗抄》,并主要承担珙州古八景的题解和注解。其中,第38页是“罗渡鱼舟”,鱼舟应该说的是像鱼形状的摆渡船。为啥统一为“鱼”?遗憾的是杨介元已经作古无从考证。  

  栏板石刻上“罗渡渔舟”的“渔舟”是打鱼船。为了求证,2023年6月26日,我在珙县档案馆查了《珙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原版,卷首是“罗渡鱼舟”,正文是“罗渡渔舟”,是原版自身的误差。


  《罗渡渔舟》的创意画;《罗渡渔舟》古诗楷书体书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珙县人温茂林/书。

  珙县地方志办公室将原版整理为现代版时,直接将原卷首的“鱼”修改为“渔”,为啥这样统一不得而知。桥梁升级改造时建设者们采用了现代版的“渔”情有可原。

  《珙县志》现代版也有误差。第16页的内容新珙县八景中“德行端临”的“临”应该是“珙”。


      《珙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原版,正文是“罗渡渔舟”

  《罗渡鱼舟》——古人一字之差,今人两种理解,谁能解开这个谜?其实这个解不解开不重要,而是说明纯文字的东西会在理解上发生偏差,如果配合有简笔画就可以减少分歧。建议

  一、在写诗填词过程中,尽量将创作背景或者创作过程加以说明,让读者了解创作中的故事,理解诗词中的内涵。

  二、尽量附以图片,现在手机那么方便。一图顶千言,如果当年陈名俭附有一张简笔画,就不会留下今人之谜。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