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中国文学 > 正文
贺仲华:渔者之歌——记特级教师彭宗林先生的教育人生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7-02 07:05:22    浏览量: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在岷江之畔的晨光里,总能看到那位执卷而立的老者。他鬓角染霜却目光如炬,手中粉笔在黑板游走时划出的弧线,恰似渔人撒向知识海洋的银网。彭宗林先生用四十年光阴诠释着"授渔"的真谛,让无数巴蜀学子在文字的浪涛中,练就了搏击人生的膂力。

      他的课堂是思维的演武场。当其他教师忙着灌输标准答案时,他却带着学生解剖《岳阳楼记》的筋骨——"看范仲淹如何用四字句筑起家国情怀的阶梯"。粉笔灰簌簌落下,化作分析文章结构的坐标轴;红墨水圈点的批注里,藏着思辨的火种。有位毕业生回忆道:"彭老师教我们用'追问法'读鲁迅,三个'为什么'便撬开了《药》的隐喻之门。"

       在眉山师范的书法课上,他执笔如执钓竿。讲解"永字八法"时不谈玄妙理论,而是让学生观察毛笔在宣纸上的"呼吸节奏"。"逆锋起笔要像渔夫收网前的蓄力",他手腕轻转间,墨痕化作游鱼,游进学生们的腕底。那些年,校园里常能见到举着水写布临帖的身影,如同渔家子弟在沙滩上反复练习撒网。

       作为校长,他的管理哲学带着鲜明的渔汛意识。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应试教育浪潮席卷全国时,他却在眉山中学辟出"晨读三十分"的静水区。教师会上他说:"我们要养的是能自己觅食的鱼,不是等喂的鱼苗。"后来从这里游出的学子,有的成为非遗研究者,用他教的文献分析法破译了青神竹编的密码。

       退休那年,他把珍藏的《文心雕龙》送给青年教师,扉页题着"得鱼忘筌"四字。如今在东坡故里的茶肆酒坊,仍能听见这样的对话:"当年彭老师教的阅读五步法,我现在读政策文件都用得上。"这些散落民间的"渔获",正是对教育者最高最好的礼赞。

       暮色中的岷江水依然奔流,倒映着两岸的万家灯火。那些被授予渔具的灵魂,正在更广阔的江湖里,续写着彭先生教育诗篇的新章节。水纹荡漾处,依稀可见老渔人欣慰的笑容。

       讲台方寸地,自有天地宽。四十载春秋,彭校长在这方寸之间摸索出一套"破程式"之法——不囿于陈规,不拘于定式,重在点醒学子灵台。那些学业优异者,莫不是善于自觅疑问,自解疑难的主儿。学问之道,原在于问得勤,解得透。为师者,不过是指点迷津的引路人罢了。

       案头常备新书卷,教学从不炒冷饭。每回执起同一篇课文,总要在字里行间寻出新意趣。面对不同的青衿学子,须得因材施教,如同园丁修剪花木,各有章法。先生喜在教室辟一处"文苑",让古今智慧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批阅作业时,尤重提携后进,带动中游,使人人得窥学问门径,各有所获。

       治校如治学,贵在真诚二字。待师生以真心,处事持公心,此乃立校之本。先生常告诫同仁:为政不在多言,在身体力行。建立章程如筑堤坝,既要拦住歪风邪气,又要蓄住清正之水。无论亲疏远近,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办学既要有登高望远的胸襟,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功夫,长短相济,方见成效。

       在眉山中学那些年,虽历任教务要职,却从未离开三尺讲台。后来主政师范学校十三载,仍坚持教授书法课。语文教学看似"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可概,实则包罗万象。每备一课,必细究文体特征、时代风云、作者生平,不敢有丝毫懈怠。既要传授真知,更要点燃心灯。年复一年的学情反馈,见证着莘莘学子对语文的热忱——九成满意,八成半产生兴趣,三成许下以文为业的志向。高考榜单上,那些熟悉的名字总在眉山前列闪耀。

       这教坛生涯,恰似在砚台中研磨出的墨汁,浓淡相宜,历久弥香,结出了教学的丰硕成果。

      1979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眉山作为全省高考试点,受眉山县教育局指派,赴成都和四川大学中文系部分教授一起,制定高考试点语文卷命题(同时制作参考答案)。1980年受乐山市教委指派,到峨眉红珠山宾馆参与乐山市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语文考试命题(含参考答案),分别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1988年8月调任眉山师范学校校长,为了开拓局面,凝聚全校教职工人心,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全校开展岗位责任制。深得全校教职工的拥戴,改变了教职工懒惰涣散的工作状态。眉山师范学校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眉山中学和眉山师范学校担任一把手的十五年多的日子里,每学期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学校文件稿和上报市教育局、省教育厅的各种材料,全年达数百万字全部亲自操刀撰写。

       1989年3月,与人合著教育论文集《中学古诗词鉴赏》,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1994年乐山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全市六所中等师范学校,由眉山师范学校代表乐山市接受国家教育委员关于“师范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检查工作(时称迎国检工作)。彭校长带领学校教职工从学校硬件、软件、办学绩效等二十多个具体量化指标,分别一一查漏补缺,件件具体落实,先生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巨大辛劳,最后终于获得了的巨大成功,办学的各项指标和成效,获得了国家教委领导的高度赞誉。

       1995年11月被国家教委师范司聘为“全国中师青年教师教学论文评比委员会委员”,赴哈尔滨大庆师范学校工作半月,其后被国家教委师范司聘为《师范教育》杂志特约编辑,编辑出版了《小荷初露》文集(系全国优秀中师生作文选编),为文选作评语30多篇,两项工作都获得国家教委师范司领导的好评。1996年11月所撰写的《新形势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被中国改革开放系列丛书《世纪之交的思索—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评选为优胜奖,并收藏。

        1998年8月被眉山地区行署聘为兼职督学,并担任眉山市教育委员会督导室主任。努力运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到的教育督导专业知识,团结带领室内成员经常到基层调研采访,并配合市教委中心工作。每年出督导简报四至六期,受到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1985年9月所著散文集《苏东坡与三苏祠》,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继有诗文集《河边草》、《心海浪花》、《情满人间》等,由东坡诗社出版。

       1988年12月,与乐山唐建新合作电视教材《苏轼》,获四川省教育系统二等奖,并在四川电视台播放。

       2001年退休后,应私立眉山映天学校聘为副校长兼教科室主任,兼高中语文教师。牵头开展《私立学校学生情感培养》的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完成。课题结题,验收合格。主编《映天文集》三集,并为映天学校争得“市级先进教科室”的荣誉称号。

       2007年11月所撰写的《追求语言文雅,致力文化育人》在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征文”活动中,荣获中国教育报刊社、云南教育报刊社、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评选为三等奖。

       鄙人今生最大之幸事,就是能受教于彭宗林先生门下,别的同学天资聪慧,受彭先生之教后,全都鲤鱼跃龙门,然而我天资愚钝,有幸受彭先生教诲,也能成为一条"小泥鳅”,能七钻八拱于文字的汪洋大海,也是我毕生美哉快哉的大好事。

       彭先生笔墨生余晖,自退休后,便以笔墨为杖,在艺术的园圃里徐徐前行。那支曾批阅公文的笔,如今蘸了墨,便生出别样风骨来。

       东坡诗社的檐下,常见他与人论诗。声音不甚洪亮,却字字分明,仿佛每个音节都经过平仄的锤炼。他讲诗,不讲那些虚浮的辞藻,单道如何将爱国爱乡的情怀,化入平平仄仄中去。听者多是白发人,却显出少年般的专注神情。

       书画研究会的案几上,他铺纸研墨的姿态最是从容。手腕悬空,笔锋却稳如老松。五期《苏里艺菀》在他手下编排得妥帖,会员们传阅时,总不免要赞叹几句。他的字,健硬通神,自成都到乌鲁木齐,竟有众多人视为珍宝悬于壁上。

       三十年间,墨迹渐次蔓延。诗词散文时见于刊物,不事张扬,却自有知音识得。九七年入四川省作家协会,一四年进书法家协会,名衔于他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他仍日日伏案,笔走龙蛇,将平生所学化入纸墨,如春蚕吐丝,不疾不徐。

      人问其故,他只道:"为人民鼓与呼,不负黎民百姓,不负共产党员的称号,不负脚下这片东坡热土,不负手中的笔墨罢了。"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