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中国文学 > 正文
贺仲华:成语之箱——优秀的教师伟大的父亲辜明昌先生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7-01 07:26:37    浏览量: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先生执教鞭时,案头常置一青瓷茶盏,釉色如洗砚池水。每讲至酣处,便轻叩盏沿,成语典故便似春蚕吐丝,绵绵不绝。学生私语:"辜先生肚里怕不是藏了只成语箱子么?"这诨名传开,倒比"特级教师"更令他欢喜。

      先生教作文,独创"口头成章"法。那年初冬,他携学生立于三苏祠古柏下,忽指树梢道:"看这枯枝——"学生支吾,他已朗声诵道:"疏影横斜水清浅!"霎时满庭生辉。后来此法进了北京文教展览,先生却道:"不过是把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化在舌头上罢了。"

       先生书房悬着自题"半亩方塘"。每有教师讨教,他便从樟木箱取出泛黄的教案,那箱里整齐码着二十四本手札,钢笔字如列阵兵卒。某页记着:"教《岳阳楼记》,当以'气象万千'引出乐山云雾。"又一行小注:"可带学生登老霄顶观云。"旁人惊叹,他摆手:"教书匠的本分,就像我外祖写的洗砚池碑——功夫都在清水里。"

      退休那年,先生将教案赠予师范学校。交接时忽见扉页题着:"成语之箱,实为心箱。装不得功名,只装得下千年月色与童子笑声。"满室寂然,唯听见他腰间钥匙串轻响——那上面挂着枚铜铃,是学生用废弹壳改的教鞭铃。

       今过眉山师范旧址,但见紫藤依旧攀墙。有老者指着一地斑驳光影道:"当年辜先生站这里讲'光怪陆离',硬是让我们看足了四十分钟的日影移动。"语罢大笑,眼角皱纹里,依稀淌着半个世纪前的晨光。

       其爱女辜小华老师说,辜先生是严厉而不乏爱心的父亲。 

       在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对我们几姊妹管教极严,甚至严厉到让我们觉得他有些不近人情。然而在旁人眼中,他却是个和蔼可亲、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父亲常穿着一件笔挺的灰色中山装,左胸口袋永远别着一支钢笔。他身材不高,略显富态,走起路来却精神抖擞,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坚定而自信的光芒,任何人见了都会觉得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每当和父亲一起出门,总能看到街坊邻居热情地向他问好。可我们几个孩子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连大气都不敢出。  

       我们从小跟着奶奶生活。母亲任教的学校离家太远,一周才能回来一次;父亲的学校虽然近在咫尺,却因为工作繁忙,除了周末很少回家。没有父母管束,奶奶又拿我们没办法,放学后我们总是把书包一扔就跑出去疯玩,常常气得奶奶直跺脚。  

       每到周末父亲回家,我们几兄妹就得规规矩矩排成一排,先挨个儿自我检讨一周的表现,再听奶奶一一点评。父亲手里握着那把令人闻风丧胆的"三尺戒尺",威严地站在一旁,让我们自己"认罪量刑"——主动报出该打多少下手板心。  

       我每次挨打时都会耍个小聪明:把大拇指和食指并拢,让手掌上的肌肉鼓起来,假装已经被"打肿了"。可惜父亲火眼金睛,这个把戏从来没能让我少挨一下打。  

       那会儿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政府为了照顾高级知识分子,每月会额外配给半斤黄豆、半斤猪肉和半斤菜油。父亲是高级教师,自然享受这份"特殊待遇",而且按规定这些肉食只能在教师食堂享用。  

       不过父亲总会把这份"福利"当作奖励,谁表现好就带谁去开荤。我去得比其他兄妹次数多,倒不是因为我成绩最好,而是父亲格外偏爱我——用他的话说,我的"综合表现"总是略胜一筹。  

       1962年奶奶去世后,我们搬去和父亲同住。每逢寒暑假,父亲都会给我们推荐名家著作,还总说:"书籍就是你们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养成了终身阅读的习惯。父亲还经常教导我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教诲让我们兄妹几人受益终生。  

       记得有年暑假,大哥因为期末考砸了,把成绩单撕碎扔进了芋头地。父亲知道后勃然大怒,硬是让他把碎片都捡回来,拼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大哥不敢违抗,花了整整半天才勉强拼好。这个教训让我们再也不敢造次。  

1964年我考上眉山一中,开始住校生活。中学生的口粮定量从25斤涨到了32斤,临行前父亲再三叮嘱:"一定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  

       住校后才发现,我们整天都盼着开饭,因为一周才能吃上一回肉。正在长身体的年纪,总觉得饥肠辘辘。有个周日回家,我把这事告诉了父亲,他听完什么也没说。  

       过了几天,班主任突然叫住我:"你父亲捎信来,问你把他的钢笔放哪儿了?是不是带到学校来了?"我明明没拿过父亲的钢笔,满腹委屈地赶回家,还没等我开口,父亲就笑眯眯地端出一盘我最爱吃的卤鸭子。临走时,还用小白瓷缸给我装了一缸带走。至于钢笔的事,他一个字都没提。  

       长大后我才明白,父亲是故意用找钢笔的借口把我叫回家"打牙祭"。这看似简单的谎言里,藏着一位父亲对孩子多么深沉而智慧的爱啊!

       辜小华老师继续说道:父亲善良而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工作组进驻学校后,全校笼罩在恐怖氛围中。在极左思潮的煽动下,师生间展开了疯狂的互相揭发,绝不允许任何人"蒙混过关"。校园里,墙面早已贴满大字报,工作组便在树干木桩间拉起绳索,挂上更多的大字报和五颜六色的标语漫画,远远望去,就像悬挂着"万国旗"般触目惊心。教师们人人自危,不知何时就会被突然揪出,戴上高高的纸尖帽押上批斗台,遭受口诛笔伐。

       不久,眉山师范学校的赫福印老师投河自尽,冯有道老师悬梁自缢。父亲作为乐山地区教育界的知名教师,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反党分子",被诬陷与"三家村"的邓拓、吴晗、廖沫沙,以及四川的李伏加等人同流合污。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父亲将我们兄妹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却又充满无奈地说:"形势所迫,为了你们的前途,你们写我的大字报,和我划清界限吧。"父亲已做好最坏的打算,决定"弃帅保卒"来保全子女。那一夜,恐惧深深攫住了我的心。

    “反动子女”标签,像烙印一样刻在骨子里。父亲常苦笑着说:"我们家'一笼鸡',连打鸣的机会都没有。"

辜小华老师还向我们讲述了他父亲的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

       文革后期,父亲被发配到校办工厂劳动改造。每天清晨,他总要把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仔细抚平,口袋里永远插着两支钢笔。工友老李头打趣道:"老辜啊,你这哪像来劳动,倒像是去联合国开会!"父亲扶了扶眼镜,正色道:"人可弯腰,不可折节。这钢笔啊,就是知识分子的枪杆子。"

        1971年林彪事件后,学校组织学习批判会。轮到父亲发言时,他忽然摘下眼镜擦拭,慢条斯理地说:"我这个人眼神不好,以前看走眼过不少事。现在才明白,有些'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原来也会从温都尔汗掉下来。"会场顿时鸦雀无声,主持会议的工宣队长慌忙转移话题。那天晚饭时,母亲吓得直哆嗦,父亲却多吃了半碗米饭。

父亲迟来的春天。

       1977年恢复职称评定时,父亲在申报材料里夹了张纸条:"二十年来未敢废离笔墨,风雨夜常自挑灯勘误。"据说当时有位领导看到后,特意把他的副教授评审表从档案堆里抽出来放在最上面。

       改革开放后,父亲牵头重建语文教研室。有次我整理他的备课笔记,发现泛黄的稿纸边缘写着蝇头小楷:"知识可以被践踏,但不会真正死去。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总有一阵风会带它回家。"那年深秋,已经白发苍苍的父亲站在新建的实验室里,对着满墙的仪器设备突然红了眼眶,把年轻助教们吓得不知所措。

       父亲临终前那个清晨,突然挣扎着要起床。他让护工扶到书房,颤抖的手指在虚空中划了很久,最后露出孩子般的笑容:"今天的板书...我写得特别直..."母亲后来告诉我,他年轻时总说,教师这个职业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在黑板上画出笔直的等号。

       追悼会上,他的学生们自发排成长队,每人都在灵柩前放支粉笔。当年被他偷偷保护过的"黑五类"子弟,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学者,在挽联上写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望着鲜花丛中父亲安详的面容,忽然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教育就像种树,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当树根。"


附:乐山地区教学名师辜明昌简历


       辜明昌,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于1920年农历2月14日,籍贯,四川眉山。幼小时,语文师从外祖父彭耀章(前清跋贡)。四川眉山三苏祠中“洗砚池”三字碑,出自于彭耀章老先生之手,语文师承家族名师。

       1934-1937年初中就读于:眉山县立初级中学(后因经费问题合并到眉山联中),1937-1940年高中就读于:成都天府中学。1940-1944年大学就读于朝阳学院本科,经济系专业毕业。

        该校1949年更名为"北平政法学院",后易名"中国政法大学"。1950年2月,原中国政法大学与原华北大学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辜明昌历任眉山师范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1980年被评为中教二级教师。1950年参加工作,1980年9月退休。

        1949年到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留上海南京东路税务所工作,解放前夕,其妻身怀六甲(二儿辜堪生),为避战乱,辜明昌携妻回四川眉山避难,最后经人介绍改行教书。

       妻子周瑞华小学教师。大儿辜武眉,眉山师范学校后勤职工。二儿辜堪生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女儿辜小华企业职工,二女儿辜苏雅青神四五厂中学一级英语教师。

        辜明昌老师1951年-1957年 任洪雅师范学校语文教师。

       1955年,被推选出席四川省第一次中等师范学校优秀教师代表大会,被选为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1956年,被选为洪雅县委员会委员,县人民代表。

       1957年调入四川眉山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

       1958年创造口头作文,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后作为典型案例,并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文教群英展览”会。由于

辜明昌老师讲课时,成语层出不穷,被学生们尊称辜老师是“成语之箱”。1959年下期,为全乐山专区中学语文老师进行公开教学,研讨“古为今用”的学术思想。1963年被选为眉山县中等学校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中教三级。1964年被评为“乐山地区先进工作者”,当选为眉山县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73年被选为乐山地区中等师范教材编写组成员,编写《乐山地区师范学校语文辅助教材》,后被正式印刷发给全四川省的师范学校学生学习。

       1974年参与编写《四川省中等师范语文试用课本》,系编写组主要成员之一。

       1978年当选为眉山县第8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眉山县政协委员、副秘书长、县文教医卫组副组长1980年被评为地区模范教师、中教二级(全县仅两名获此级别),同年参与编写《四川省中师二年制语文试用课本》。

       1982年负责主编眉山师范学校《55周年校庆专刊》1987年参与编写约30多万字的《眉山师范学校志》,记录自1927年国民师范开办以来的历史。

       1989年负责编写《眉山图书发行志》,于1992年3月正式出版,在1992年全省的“店志书评比会”中荣获一等奖。

1993年三苏故里建设学会东坡诗社理事,负责编写《远景》诗刊创刊号,同年被聘为私立育英学校的名誉校长。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