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中国民间人才网 京ICP备2023017440号
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金堂专委会副会长伍光明
小河沟水、清幽幽,弯弯曲曲到淮州;小河沟水、竞盈盈,村落田坝两岸呈!
从外地流向淮口的小河沟共三条。有两条在淮口古镇的上游方汇入沱江。另一条小河沟在淮口镇旁下方处汇入沱江,又名鲤鱼溪。沱江中的鲤鱼溯游东门滩而上......鲤鱼嘴上两根胡须嗅觉灵敏,因喜觅食田螺而游进狭窄的小河沟里,这沟上游,左右尽是田中溢水,人们发现此溪鲤鱼格外多,久而久之就把小河沟唤作鲤鱼溪。鲤鱼溪虽短,古迹和故事也多,可比入溪之鲤!
这条小河沟发源于高板镇所辖七堆瓦村。这里因发现七处泥土掩埋的小庙砖瓦而得名“七堆瓦”的地方,却埋有历史深处的传说......若干年后被法国传教士相中,于光绪二十八年在这里建了天主教堂。它中西合璧,建筑风格迥异,是县级保护文物,与金堂境内五凤镇的基督教福音堂、悦来乡舒家湾乾隆年间所建的天主教堂比,它既年轻而又地处偏隅,少有人知,恰如美女常出自僻壤!
鲤鱼溪源头宽不过丈,流出十里外有一石桥名曰:三龙九步桥。相传有三幼龙游此而上,引出了上游修七郎庙阻拦幼龙的悠远故事!小河沟流向十里外,有一独特地名:“二十四象” 。登高远眺:有二十四山如大象卧于碧野中,故得其名。象乃“仁兽”,有象来仪,则是祥瑞之地!这里有一座声名远播的清末、民国初建有的一大私人豪宅,一一“花房子”。它布局宏大而又不疏于工巧,依碧山而面平畴,临曲水而似“兰觞”。院落由青砖砌就高墙,高房浮于墙端。房脊林阴半掩,异常宁静。墙面遍布花窗呈西洋风格。大院占地十余亩,分区严格,主仆有界。厢房对称,院坝宽阔,主居雄伟,宽大的厨房集双灶、单井、石缸、长案、餐厅、仓室于一屋:寓甘泉唯吾独享,真乃匠心独具!劳作浆洗大厨专设大院坝,为劳工们特用。一河绿水静绕护院,似护城河,跨河石桥以方条石顺放为栏,过石桥方进大门。花岗石石门柱配黑漆大门,进大门见左右半环街景,石板铺地;二进门是左右厢房,再进门为客厅,客厅后是大院坝,其后面高台再筑高楼。出大门专修一青石板路,直达淮口街上。
小河沟流至淮口镇后面时,弯曲萦绕,似九曲回肠,抱山恋石,缓慢流淌。其水面过丈,水深沒胸。俗话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这片灵光之地,岂止有龙!龟蛇欲斗的故事也源于此:原来在淮口白塔山侧有一低山,四围山环溪绕,独有一地,其形如巨龟出水,正伸头张望,古代这里的先人们为防龟、蛇打架,引发特大水灾,便在龟山上建有气势宏大的玄武庙,庙内供雄壮威武的真武大帝,以镇龟动,当地人称之为真武山庙;而在邻近的形似游蛇的山上则建一高耸的白塔压在蛇七寸上,以压蛇行。塔身高俊秀美,如神话中的托塔李天王手掌中的填妖之塔。人们又在小河沟上特修一石拱桥,用当地特有红色条石修成,名:“来龙桥”。桥面宽丈余,桥栏用石柱框住长方片石封蔽而成,浑然一体,如馬背之鞍安驾于小河沟之上!桥下拱石中央上方錾刻“斩龙剑”,剑成交叉状。表达了这里的古时人们防治水患的强烈愿望!
来龙桥虽架在小河沟上,若干年后在沱江对岸的一处院子里的人,却认为其桥如弓,其流似箭,有搭弓射向之意,于是便筹资修建成一高大漂亮的照壁,用于挡箭和护佑住户们的福祉。于是“照壁房子”在淮口成新景观而名声鹊起!仅一条 鲤鱼溪上中下便可窥斑见豹一一“风水之说”在淮口这个千年古镇及周边大放异彩!
祖先们发明和使用流传下来的象形文字,对中国后来产生的风水学,有独到见解和深刻影响,并有深厚的土壤! 淮口古镇因其是沱江上游水上运输的重要枢纽,南来北往的人们影响着这里的思想和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淮口古镇的禹王宫、靖天宫、南华宫、川主庙、魁星楼、陕西馆、福广馆、江西馆、黄州馆、东岳庙、白塔寺、红岩寺、石牌仿等古建筑的选址和建筑风格立意均很考究,皆存有大学问!
智慧的光芒曾经在这千年小镇的历史上留下过烁古的痕迹......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