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国祥:纳凉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10-17 16:13:33    浏览量:


宋国祥  (沿滩区政协原副主席)



       
“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此句出自南朝诗人徐陵的《内园逐凉》。它反映了古代人纳凉的情景,也是一种避暑方式。

纳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普通词汇,沿用至今,内涵却愈发丰富。它是人们最常见的生活方式之一,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中,纳凉的方式各不相同。

       古代,没有冰箱、空调、电扇之类的降温设备,炎炎夏日里,人们只能躲去阴凉处避暑,“纳凉”一词便由此广泛运用。由于夏季酷暑时间较长,后人延续古人的纳凉智慧,充分借助自然条件避暑。树荫下、竹林里、河流旁、池塘边,都是人们遮阴纳凉的好去处。

        这种依赖自然条件的纳凉方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露天纳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童年时的农村,生活条件有限,小伙伴们总爱躲进阴凉处,避开夏日的暴晒。屋外的老树下,既能挡住烈日、留下一片清凉,偶尔又有微风拂过,带来丝丝惬意。白天,孩子们喜欢聚在这里玩耍,或是堆沙子、找蜗牛,或是扇烟牌、下方块棋;老翁们叼着烟袋、摇着蒲扇,悠闲地闲聊;婆婆们一边做着手工,一边拉着家常,张家长李家短,笑声不断,从他们的神情里,似乎看不出生活的窘迫。夜幕降临后,晒场变得更加热闹,许多人家,门前都摆开躺椅、凉席、凉栈,甚至门板也成了纳凉器具。燃烧秸秆和杂草产生的烟雾缓缓升起,虽让人有些呛鼻,却能有效驱蚊,想要睡个安稳觉,也只能如此。“天当蚊帐、地当床”,大概就是这般景象。

       不仅农村,城市的纳凉也有些近似。街边屋檐下同样摆满纳凉器具,与农村不同的是,城市的驱蚊方法更“精致”些:没有秸秆和杂草可用,人们便将锯末配药,制成香肠状的蚊香,有时还带着淡淡的香味,朦胧的烟雾让人更容易入眠。一米长的蚊香,需要两根才能熬过整夜,当然,也会产生些许污染。劳累一天的人们早已疲惫,男女老少簇拥在一起,也顾不上什么界限,夏天的夜晚就这样悄然度过。

        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纳凉方式逐渐告别“露天时代”,居家纳凉成为主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大幅改善,纳凉不再受自然条件束缚,露天纳凉渐渐成为历史,家家户户装上了空调,曾经“摇着蒲扇盼微风”的日子,变成了“指尖调温享舒适”的日常,这便是生活越来越好的真实写照;在空调屋里安稳工作、舒适生活,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如今,纳凉已不只是满足避暑需求的单一选择,更成为享受生活的方式。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虽然夏天依旧闷热,但空调房已不是最佳纳凉选择。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夏季气温通常维持在20℃左右,空气流通性强、质量好,风力微和、体感舒适,污染物少且负氧离子浓度高,对呼吸道友好,既适合放松身心,又能在避暑的同时欣赏户外风光,兼具休闲与旅游属性,更是养生的好去处。这样的地方让人们心生向往,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客,都会纷纷前往,“避暑”也随之成为新时代的热词。

        纳凉方式的升级,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选择,也为地方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候鸟式避暑”悄然兴起,人们常年守在家里,夏季则客住他乡。曾经的穷乡僻壤迎来了大批外来客,密林深处的商品房也成了抢手货;高原小镇随之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新的城镇形态。乡村振兴也因此获得新动能,曾经冷清的山村,如今小区热闹、民宿客满,歌声飞扬、笑声不断;外来客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乡村振兴的活力,正藏在“避暑经济”的热闹景象里,这也为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注入了新力量。

       从老树下的蒲扇到空调房的指尖调温,从街头的蚊香到高原的清风,纳凉方式的每一次变迁,都是普通人生活品质提升的印记,它是一个国家在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中的缩影,也是美好生活的呈现。

【作者系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老科协会长、沿滩区政协原副主席】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