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仲华:权力的边界——论垄断与公共利益的永恒博弈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10-15 07:19:19    浏览量:


贺仲华  (北京墨笺香文学社副社长)



        
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把下雨的权利,拿给卖伞的人掌握,那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没有一天是晴天。"这句充满智慧的话语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当公共权力被私人利益所垄断,公共利益必将遭受系统性损害。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权力与责任的失衡,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界限的模糊,更是人性自利本能在缺乏制约时的必然表现。从古埃及的尼罗河治水特权,到当代的数据寡头垄断,历史不断重演着权力垄断导致社会失衡的悲剧,提醒我们必须为权力划定清晰的边界。

       权力垄断的本质在于私利对公共职能的侵蚀。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垄断市场推行"市易法",本意为平抑物价,结果官吏与豪商勾结,"吏缘为奸,商贾不行",最终导致"民益困"。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中,税收征管权下放给地方粮长,这些"包税人"层层加码,使"民有倍征之苦"。法国大革命前,贵族垄断食盐专卖权,导致"盐税"成为压垮贫民的最后稻草。这些史实无不印证:当公共权力沦为少数人牟利工具时,制度设计的初衷必然异化。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警句"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正是对这种异化过程的最佳注解。

       当代社会,类似的垄断现象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着。在数字经济领域,某些平台企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通过算法黑箱操纵搜索结果和商品排序;在金融行业,信用评级机构同时为被评级对象提供咨询服务,如同让参赛选手兼任裁判;医疗体系中,药品定价权被少数经销商把控,导致救命药变成奢侈品;教育领域,部分教材编写与出版发行形成利益闭环,知识传播被异化为商业垄断。这些现象与"卖伞者掌控下雨权"何其相似——当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身份混淆,公平与效率必然双双受损。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权力制衡的"分水岭"。西汉时期,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但同时设立"盐铁丞"独立监察;唐代刘晏改革漕运,实行"转运使"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独立性设计,正是为了防止货币政策被财政赤字绑架。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健康的制度必须使权力、责任与利益相互分离。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强调的"三权分立"原则,其核心不在于权力的简单分割,而在于通过制度设计防止任何一方权力过度膨胀。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回望历史,我们更应认识到:公共利益是文明社会的基石,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必须以增进公共利益为边界。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精神;从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到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对权力异化的高度警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的目的是追求至善",任何背离这一目的的权力配置,终将被历史和人民所纠正。

       阳光之下无新事。从卖伞者掌控下雨权的寓言,到当代各种形式的权力垄断,人类始终在与这一永恒命题博弈。解决问题的钥匙不在别处,就在于回归权力的公共属性本质——权力必须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受到阳光的曝晒,必须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社会的"天空"不会永远阴云密布,才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一寸土地。这既是政治智慧的精髓,也是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