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仲华:从执行者到创造者——论优秀人才的三大核心素养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10-09 08:27:32    浏览量:


本文作者贺仲华  (北京墨笺香文学社副社长)



       
在这个机器可以替代大部分重复性劳动的时代,一个只会按部就班执行指令的"机器人式"员工,已经无法满足单位、企业乃至国家建设的需求。

       真正的优秀人才,不在于能够完成多少既定任务,而在于能够发现并解决多少未知问题。从执行者到创造者的蜕变,正是当代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优秀人才的养成,需要具备三大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的系统构建、创新能力的持续锻造以及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

       一、批判性思维是优秀人才解决问题的基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不断提问来揭示真理的"产婆术",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早期典范。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推翻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正是因为他敢于对当时被视为金科玉律的经典物理学提出质疑。在当代企业中,那些能够敏锐发现问题症结的员工,往往不是技术最娴熟的,而是最善于提问和反思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拯救日航时,没有沿用常规的裁员策略,而是通过批判性分析发现员工士气才是企业重振的关键,最终创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奇迹。培养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保持"空杯心态",对任何既成结论保持审慎态度,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把握问题的本质。

       二、创新能力使优秀人才能够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

       乔布斯将书法课上学到的美学原理融入电脑字体设计,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新纪元;马斯克将航天领域的垂直整合模式应用于电动汽车制造,颠覆了传统汽车产业。这些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跨界思考的能力。中国高铁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再到领先世界的过程,正是一代工程师不断突破思维边界的结果。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我们打破"专业壁垒",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间建立联系。达·芬奇之所以能够同时成为艺术家和科学家,正是因为他善于将艺术观察与科学研究相互启发。当代人才更应当培养这种"T型知识结构"—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的同时,保持对其他领域的广泛兴趣和了解。

        三、人文精神赋予优秀人才解决问题的价值导向和持久动力

       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效力,用"两弹一星"挺起民族脊梁;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教育,用知识改变一代山区女孩的命运。这些杰出人才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持久的创造力必然源于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德国工业4.0战略特别强调"技术的人性化",正是认识到科技创新必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人文精神,需要我们跳出工具理性的局限,思考技术发展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保持对生命、对自然、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四、培养更多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优秀人才,是学校应该完成的核心任务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都呼唤着更多能够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不会满足于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是立志成为设计图纸的工程师;不会止步于执行既定程序,而是渴望编写新的算法。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唯有兼具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引领个人、组织和国家突破发展瓶颈,开创美好未来。让我们以问题为导师,以创新为武器,以人文为指南,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从执行者到创造者的华丽蜕变,成为时代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教育战线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完成的核心任务,也是各级政府评估考核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指标。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