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仲华:五柳登科(小小说)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10-07 08:27:19    浏览量:


本文作者贺仲华   (北京墨笺香文学社副社长)


        
乾隆四十二年八月(1777年),岭南的桂花香得醉人。新任广东学政李调元着一袭青布长衫,手持折扇,漫步在陆丰县的乡间小道上。他此番微服私访,意在体察民情,了解地方学风。

       转过一道山梁,忽见远处一座宅院掩映在翠竹之间。红墙碧瓦,飞檐翘角,门前两株古柏苍劲挺拔。李调元心生好奇,信步向前。走近了,才见朱漆大门上悬着一副对联:"财达三江通四海,人旺业兴需英才",横批"宏图大展"。笔力雄浑,显是出自名家之手。

         "好一个书香门第!"李调元暗自赞叹。

        此时,宅院内传来阵阵丝竹之声,门前车马络绎不绝。一问才知,此乃当地望族柳家"五柳堂",今日正为老夫人七十大寿设宴。柳家主人柳明德,字静斋,乃前朝举人,家道殷实,膝下五子皆聪慧过人。

       李调元正欲离去,忽见一位身着绛色长袍的中年男子迎上前来,拱手道:"这位先生气度不凡,想必是饱学之士。今日家母寿辰,特设文会,邀四方才子题联助兴。先生若不嫌弃,请入内一叙。"

       此人正是柳明德。李调元见他眉目清朗,谈吐文雅,便含笑应允。

       庭院内张灯结彩,宾客如云。正厅前摆着一张黄花梨木大方桌,上铺大红宣纸,旁边端砚中墨香四溢,一支翰珍毛笔静待有缘人。五位青年立于桌旁,相貌堂堂,气质各异。这便是柳家五子:长子柳文渊,次子柳墨林,三子柳砚田,四子柳诗樵,五子柳画舫。

       "请先生赐墨宝。"柳明德恭敬道。

        李调元环视众人,目光在五子身上略作停留,忽然提笔挥毫:"五子皆是贼——",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柳家五子面色陡变,柳墨林更是拍案而起:"竖子无礼!"宾客们议论纷纷,有人已伸手欲撕那对联。

李调元不慌不忙,继续写道:"盗来蟠桃送母亲。"

       众人一愣,旋即明白其中妙处,怒气顿消。柳明德抚掌大笑:"妙!妙!以'贼'喻孝,以'盗'言爱,先生高才!"

李调元微微一笑,又写道:"此妇人不是人——",

       这下连柳老夫人都变了脸色。五子中最为冲动的柳画舫已握紧了拳头。却见李调元笔走龙蛇:"定是天上百寿星。"最后挥毫写下横批:"偷天换寿"。

       满堂宾客先惊后喜,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柳老夫人转怒为喜,连声道:"好联!好联!老身活了七十岁,头一回见到如此精巧妙思!"

       柳明德细细品味对联,忽然神色一凛,仔细打量李调元,见他眉宇间自有一股威严,气度非凡,心中已有猜测。他深施一礼:"先生莫非是新任学政李大人?"

       李调元含笑点头。柳家上下慌忙行礼,五子更是倒头便跪,恳请李先生赐教。

      "五位公子请起。"李调元扶起他们,"观五位面相,皆非池中之物。若肯用功,他日必成大器。"

       寿宴过后,柳明德恳请李调元留下教导五子。李调元见柳家学风淳厚,五子天资聪颖,便答应暂住几日。

       他仔细观察五子性情:柳文渊沉稳,善谋略;柳墨林豪放,工诗词;柳砚田细致,精书画;柳诗樵灵动,通音律;柳画舫活泼,长辩论。于是因材施教:教文渊治国之道,授墨林李杜诗篇,指点砚田临摹名帖,与诗樵探讨乐理,同画舫辩论古今。

       转眼三年过去,五子学业大进。乾隆四十五年春闱,五子同赴乡试,竟全部中举!喜报传来,柳家上下欢欣鼓舞。李调元欣慰道:"五子登科,实乃柳家之福,亦为岭南文坛佳话。"

       后来,柳文渊官至巡抚,柳墨林成为著名诗人,柳砚田的书画被列为贡品,柳诗樵入宫为乐师,柳画舫则成为一代名讼师。每逢李调元寿辰,五子必齐聚"五柳堂",为恩师祝寿。

        那副"五子皆是贼,盗来蟠桃送母亲;此妇人不是人,定是天上百寿星"的对联,被柳家世代珍藏,成为传家之宝。而李调元慧眼识才、因材施教的佳话,也在岭南大地广为流传。

       注:李调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李调元出生地为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大沙村,宝林镇是五十年代撤罗江县划到安县的,按出生地应为安州区人,现宝林镇已与塔水镇、清泉镇合并建新的塔水镇,政府驻塔水镇,大沙村与乌龙村合并建童山村。李调元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

        李调元历史影响很大,2020年6月,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评选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与遂宁人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嘉庆本《四川通志》认为李调元:"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认为:"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李调元一生著述丰富,藏书众多。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